浙心理:如何陪孩子做作業
孩子的作業問題是家長們常會遇到的問題,也是老師們對孩子學習態度的一個檢驗。作業對孩子來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作業能鞏固我們白天學到的知識,能幫我們查漏補缺。所以呢,作業很重要,那怎麼樣把原本屬於孩子的作業還給孩子也是意義非凡。
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是現在很多家長都在做的事情,有時候甚至老師也會要求家長陪孩子寫作業,但是家長陪孩子就一定好麼,有些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反而會覺得壓力很大,而且家長難道要永遠陪孩子寫作業麼,這並不現實。我們將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情況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老師要我陪
現在的家長常常會遇到孩子每天帶回的"家校聯繫簿"中都有類似的老師留言:"請督促孩子背誦第一單元第一課,會背後簽字"、"請幫助孩子鞏固10以內的加法"等等。媽媽每晚都要花大量的時間陪孩子寫作業、檢查背誦、聽寫、默寫。
面對這些一定要家長配合的作業,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就成了老師的要求。但是這個雖然是需要家長配合,但是家長還是要清楚這個作業是屬於孩子,而不是家長的。像背誦家長可以和孩子説,這個背誦我們將會有三次背誦的機會,你可以自己先背,如果覺得可以了就可以來給家長背給家長聽,三次背誦機會好了,然後直接簽字把背誦的情況寫在旁邊。還有作業的檢查,家長不能把檢查的任務包辦了,否則孩子就不認為檢查是他該乾的事情。應該在孩子檢查完再讓家長檢查,錯誤的地方可以讓孩子抄寫。
孩子要我陪
還有一些孩子會主動要求家長陪着寫作業,面對這種情況,建議家長,回家後可以先肯定孩子,孩子並不僅僅是依賴,而且孩子很希望自己表現的更好,希望自己是一個很優秀的孩子,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願望,然後問問孩子,她覺得怎麼做可以即獨立又優秀,然後引導孩子慢慢獨立。
我們一定要明確,如果孩子做作業遇到問題肯定跟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關,如果家長給了孩子過多的幫助,老師就無法瞭解這個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所以如果孩子有不懂的題目,家長可以教,但是務必要保證教完之後給孩子一些同類型的題目考察一下他的掌握情況,畢竟我們不是專業的老師,不可能講的很專業。所以,如果碰到孩子不懂的題目也可以讓他先放着,第二天去問問老師,老師也會對孩子的情況有更好的瞭解。而且讓孩子去問老師還有一個好處,會促使他上課要更認真的聽。
我沒法不陪
以上兩種都屬於少數,陪孩子做作業更多的還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愛,希望孩子做的更快更好。我們確實能發現,家長陪着孩子做作業孩子能做的又快速,質量也更好。我總結出來家長覺得想要陪孩子做作業的原因大體有三種:一、我不陪孩子做的慢,二、我不陪孩子做的差,三、我不陪孩子做的又慢又差。1
第一類是磨磨唧唧沒有時間觀念型
如果孩子沒有時間觀念,那推薦大家可以用番茄時間管理法。比如:這個時間裏我們要專心做一件事情,那孩子你準備用多少時間來完成這件事情,然後給孩子定好鬧鐘,用鬧鐘來提醒他時間學會。時間管理是一件非常漫長的事情,家長需要有耐心去培養孩子。
2
第二類是拖拖拉拉想耍無賴型
孩子拖拖拉拉不願意開始寫作業的原因可能多種多樣,處理辦法卻大致相同。要想讓孩子做事有目標感不拖泥帶水,必須明確孩子的一些時間,比如早飯和晚飯的就餐時間、晚上開始鍛鍊的時間、晚上入睡的時間和早上起牀的時間。(同時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安排,比如晚飯需要多長時間消化而不影響晚上睡眠,鍛鍊怎樣不至於睡前太興奮而睡不着,多大的孩子每天需要多長時間的睡眠,睡眠不足會導致怎樣的危害)。漸漸地,孩子的生活就變得有序。有序,才能專注。有序的生活,會讓孩子的大腦變得清晰,混亂的大腦必然導致不安全感,因為孩子會覺得一切都是失控的,而有序讓人有可控感,故能專注。
這類孩子的家長自己也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我們平時給了孩子太多彈性的空間,以至於孩子的生活不夠規則有序,等你給了孩子這種規律之後,他就會知道到點了就要去做作業了,用不着你天天跟趕鴨子似的追着跑了。
3
第三類是稀裏糊塗混亂型
這種孩子特別常見,每天回家先挑簡單的作業做,難的作業不肯做,然後越做越慢,越做越慢,還經常容易忘做作業。有的家長説:我盯着半小時作業做完了,我不盯着兩小時都完成不了!
建議家長不要只問孩子“今天作業多不多”,可以跟孩子聊一聊,這其實是教給孩子思維能力的一個過程,等你每天這樣問,他慢慢的自己就學會這種思考方式了,就知道了,我要先考慮一下作業量、然後要把各種作業區分開來看、要有計劃性的做作業,當他能這麼想的時候,就達到了我們前面提過的——不陪孩子做作業的目的。
其實任何一個訓練的過程,教會孩子方法,授人以漁的過程。家長必須認識到這麼做是有長遠好處的,不要怕煩。我們可以先問問孩子:1.今天各科作業的量有多少?2.每科的作業哪些是體力活兒,哪些是腦力活兒——所謂體力活兒就是指類似抄寫生詞之類的,這種作業我們都讓她放到精力不濟的時候去做。3.今天計劃先從哪一科開始做,為什麼?比如精神好就從難點開始搞定,精神不好就先幹“體力活兒”。用這種思維方式去影響孩子,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讓孩子慢慢學會一種方式方法,孩子有時候可以做的比父母更好,這樣慢慢的孩子也會更自信、更有成就感。
不管任何原因,我們都是覺得孩子的作業如果需要家長陪這件事,絕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個正常要求,這隻説明他已養成一個壞習慣。
對於孩子偶爾所犯的小過失不要大驚小怪,內心一定要堅定一個想法:它只是個“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歷這些“小事”,它們甚至比做功課還重要。所以,只要鼓勵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責怪,也不要經常提起,不要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否則的話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個難以改正的缺點。
“陪”與“不陪”不能理解得簡單化和絕對化。這裏主要強調的是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在學習上或在其它的一些事情上的自覺、獨立意識,防止孩子養成依賴家長、沒有自覺性的壞習慣。所以“陪”與“不陪”與其説是行為方式,不如説是一種教育理念,不能簡單地從形式上界定。
本文由浙江省聯合應用心理科學研究院,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