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初中數學課本變遷史
鳥叔我是個90後,我記得我那時候上學初中數學好像也是分開的,分為代數和幾何兩本書,但是印象真的不深了,可以肯定的是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數學課本是分為代數和幾何兩本書的,有圖為證!
80年代初中幾何課本
90年代初中代數和幾何課本
現在得初中數學課本已經合二為一,變為一本書了,個人覺得這也是一種進步,初中三年,每一年都是代數和幾何混着學,學生學起來不容易累,能夠有所調劑,而且現在的教材的編排也比較合理,前後是有遞進關係的,學生學起來也比較輕鬆!
現在得初中數學課本
其實,不管課本如何變化,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讓中小學生學起來更好,也是中國基礎教育進步的一種體現!當然,除了課本變遷之外,課本的內容也有所變化,比如有一些知識有所刪減,也新增加了一些知識,雖然有些知識的刪除有些可惜,(比如射影定理、圓冪定理等)但總體來説,我國基礎教育還是進步的,我國的中小學生的學習環境也越來越好了!祝願我國教育越來越好!
以前代數是代數,數學還包括一門幾何,初二開始學。現在揉到一起了,感覺不大好。上週還琢磨着怎麼把數分分合合呢,下週又得琢磨怎麼才能拆拼方圓。雖然以前代數和幾何也是同時學,但分開兩本書,意識裏會自覺把它們方當兩門課,而且大多數時候老師也不是一個,這樣學起來就沒那麼混亂。這就如同餃子和麪條雖然都是麪食,但這一頓吃這個,下一頓吃那個,還分開來盛,那感覺就是餃子吃的也香,麪條吃的也過癮。
其實不僅數學合體了,生物學也一樣。以前初一學植物,初二學動物,初三學生理衞生。學啥就學啥,分得明明白白,學起來也不那麼費勁。現在都攪和在一起,學個細胞得考慮植物和動物,記着記着就混了。課改有一定的道理,但效果如何,還真不好説。反正學生就是隻能你咋哩我咋學,你咋考我咋練。至於學是否有利於學習和建立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那就真的只能各拼本領了。
小學學的是算術,基本上是日常應用的,小學畢業就可以做生意了。當然房貸利率這種太複雜,小學文化的中介只有套公式了。小學的數學包含簡單的幾何知識,三角形,四邊形,面積之類的。小學是脱離文盲,學會自理。初中基本的生活應用學會了,就分為代數和幾何,這些就不是生存必須的了,學得有點技術在裏面,代數是符號化公式化的數學,幾何是公式化的空間計算。初中是瞭解概念,能夠幹活,成為產業工人。
高中學數列概率,解析幾何,立體幾何,這些屬於高階技術了,學會這些更能理解工程技術和計算。高中畢業已經處於平均文化程度之上,能夠做個技術員,當個小頭目。自學能力強的可以靈活運用,成為技術力量。大學高等數學學微積分之類的,概率論,線性代數,這些是工程技術的語言了,是高中知識的深化,大學畢業才能成為技術人員,設計人員,專家。大學是專業技術人員的基本要求。
小學畢業能夠生活,初中畢業能夠幹活。高中畢業理解技術,大學畢業運用技術。
數學一直以來就是所有自然科學的基礎,要學好自然科學那麼你的數學就必定不能差。在我們(80尾90初)這個年代的人讀書的時候,他們是分成了代數和幾何兩個部分的。
從名字上來看就是代數分成了代數基礎、函數與方程、統計與概率。而詳細的劃分則是代數基礎分為:1.有理數、2.代數式與整式、3.實數、4.平面直角座標系、5.整式的乘除、6.整式的乘除與因式分解、7.二次根式。函數與方程分為:1.一元一次方程、2.二元一次方程組、3.不等式組、4.分式與分式方程、5.一次函數、6.一元二次方程、7.二次函數、8.反比例函數。統計與概率分為:1.數據收集、整理與描述、2.數據的分析、3.概率。幾何則被統稱為空間與圖形,他具體有:1.圖形的初步認識、2.相交線與平行線、3.三角形與多邊形、4.圖形的旋轉、5.圓、6.相似形。
好了,我們已經介紹完初中階段的數學分類,那我們來看看為何以前要將他們分開。首先,我們要知道初中階段學的數學又被稱為初等數學,意思就是初中階段我們學習的都是數學當中的基礎,而在初中階段的代數更是為了學好幾何打下基礎的。所以在我讀初中的那個年代,往往都是先學代數,再學幾何的,就是因為如果你的代數基礎不好,幾何要學好就更困難了。所以在那個時代大多都是分開來學的。
而現在呢,為什麼要統一在一起了。這就不得不提現下的教育模式了,現在重視素質教育,提倡給學生減負,那麼如何減負呢,就是從教學難度上進行調低,對知識點進行梳理。讓現在的學生學習更加的系統化,有些比較連貫的知識點也能夠更好的融會貫通。當然也不是一開始就接觸幾何了,現在幾何的初級內容是在七年級下冊開始的,就是圖形的初步認識,從小開始學起,先是認識線,再到角,到相交線和平行線。這樣的好處有哪些呢?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思維能力。
所以現在開始,又迴歸到數學這一稱呼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