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揭開了戰國時代的序幕,秦、齊、楚、魏、燕、趙,韓七雄爭霸。但是在這七國之中,唯有燕國才是才是根正苗紅的西周開國諸侯。燕國從立國到滅國,一共傳承了800多年,壽命甚至比西周還要長。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卻沒能利用好自己的資源,最終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碎。
正常來講,一個國家持續發展800多年,應該是一個擁有雄厚的文化積澱與傳承的國家。但是燕國恰恰成為了另類,它不僅沒有顯赫的國力,也沒有在戰國時代叱吒風雲。相反卻變成了戰國七雄中最不具存在感的一個。
如果你問燕國曆史上有什麼比較值得稱道的地方,那能讓人説的上來的就只有“樂毅伐齊”了。但是“樂毅伐齊”也不完全由燕國人組織與領導,那是一個六個國家聯合起來進攻的戰爭。齊國在面對六個國家時被打得手足無措,燕國在手握如此大優勢的情況下,竟然沒有全面消滅齊國,反而讓僅剩兩座孤城的齊國成功復國。
燕國持續800年碌碌無為肯定不是由於短期的弊端造成的,這是一種長期的不正確方針導致的最終結果。雖然説燕國弱,但是他又強,為什麼説他強呢。它的強在於能持續800年,它的弱又在於它能800年碌碌無為。那麼這樣一個國家是如何在戰國時代立足的呢?又如何能屹立不倒持續傳承?
客觀來講,燕國的發展主要是由於外部環境問題,還有時代的壓力問題。另一方面還有英國本身存在的制度問題。燕國地處北部偏遠地區的一個諸侯國,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了他不能與其他諸侯國保持密切聯繫,因此產生的利害關係就比較小。沒有了共同的利益糾紛,也就讓燕國能持續的獨善其身。
燕國和趙國、齊國接壤,這兩個國家都是大國,別的國家如果想要進攻燕國,必須要經過齊國和趙國,因此齊國和趙國就成了燕國的天然屏障。燕國的矛盾點也主要來自於齊國和趙國。而這兩個國家又糾葛於秦、魏、韓、楚、等大國無暇顧及燕國。因此燕國就具備了偏安一隅的基礎。
地理位置特殊,燕國排在了秦國滅國戰的倒數第2位。
燕國一直很弱,秦國一直很強。但是由於燕國地理位置的關係,秦國的滅國戰並沒有從燕國下手。甚至在荊軻刺秦讓秦王異常惱怒的情況下,秦國都沒有用舉國之力來攻擊。除了地理位置方面的原因,燕國的農業發展環境也不好,因而整體實力比較的弱。
戰國時期講究的是農業生產,燕國地處北部偏遠地段,農業生產力極低。他本身比較弱,就造就了他不會去招惹別人,由於他地理位置特殊,別人又不願意來攻打他。這是燕國能持續存在的又一大原因。
燕國本身的國策也決定了他能長久的存在。由於燕國本身實力不濟,因此他想生存的話,就只能採取依附強國的外交策略。燕國並不是説僅僅依附於哪個國家,而是誰能維護他的利益,他就依附於誰。
因而燕國成了各大強國主動主動拉攏的對象。因為在當時國家之間的實力差異很小,燕國這種老牌諸侯國雖然實力小,但是其影響力卻不容小覷。燕國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為自己謀求了長時間的發展空間。
燕王推行樂毅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燕國的國祚。
燕國在燕昭王時期進行過一次變法,雖然這次變法並沒有改善他的根本狀況。也沒能影響燕國幾百年的政治制度,但這次變法卻讓燕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取得經濟上面的提升之後,燕昭王又不失時宜地組織了伐齊的軍事行動。這次軍事行動也取得了很好的戰果,將齊國打的只剩下兩座城池。
如果燕國在長平之戰後期沒有持續的對趙國進行騷擾,讓趙國能多喘一口氣,那麼趙國這個天然的屏障就不會那麼容易被秦國所消滅。趙國一旦翻過身來,那麼戰國的這個時代必然不會在嬴政手上終結,燕國也不會被滅亡。
燕國能夠持續生存,除了以上幾點原因之外,和燕國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燕國本是西周建國開始的諸侯,在各大諸侯國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因此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其餘諸侯國也不會與他撕破臉。
但是恰恰是這種情況滋生了燕國偏於一隅的想法,失去了救亡圖存的心。不管是什麼時代,自身強大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依附於誰都不如自己強大。
燕國雖然持續發展了800年,無數次的崛起與強大的機會都沒有把握住。一手好牌,打得稀碎不禁令後人扼腕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