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厚基礎、跨學科、有擔當”的複合人才
培養“厚基礎、跨學科、有擔當”的複合人才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羣的創新實踐
學新聞將來能幹什麼?如何為新聞教育鑄魂,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新聞傳播教育如何適應高校新文科建設新格局?
針對這些問題,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以下簡稱“華中大新聞學院”)做了一些探索。特別是2011年以來,華中大新聞學院建設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基礎理論課程羣教學實踐體系,以基礎理論為核心,創新課堂教學手段,開展跨學科融合育人,強調理論與實踐並重,探索出新聞教育的“華中大模式”。
築牢根基:重構新聞傳播知識體系
華中大新聞學院原院長張昆教授認為,新聞傳播基礎理論課程探索新聞規律、探尋新聞傳播在社會上發展演進的過程和脈絡、傳媒的使命與責任等,聯結着該專業的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在過去,由於對基礎理論課程關注太少,使得有的學生在信念和信仰上出問題。新聞傳播教育的一切改革,自然應該由此開始。
講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唐海江教授,結合自己近10年的教學經驗,立足經典文本解讀,構建經典與實踐、理論與現實的對話場域。他精選40餘萬字“馬列新聞論著選讀課”材料供學生精讀,並聯系社會熱點話題,如圍繞“新聞反轉”問題,組織學生討論馬克思關於“報刊的有機運動”,分析互聯網技術給新聞真實帶來的多重影響,進而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
“基礎理論課程有助於我深入瞭解與新聞傳播相關的理論和歷史,站在更宏大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專業。”2020級碩士生曹夢怡曾獲得範敬宜新聞教育獎。她説,概論、原理課程安排在前期,中外新聞傳播史、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等課程緊隨其後,逐步深入、相互銜接,對自己的學習、就業和個人發展都大有幫助。
近十年來,為解決傳統理論課堂存在的課程封閉、歷史與現實脱節、國外與本土割裂、不同學程間的斷層等問題,華中大新聞學院根據新的專業定位,重整基礎理論課程架構,釐清課程的邊界,重新編寫教材、教案,更新知識體系,實現了歷史課程、理論課程、方法課程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基礎上有效銜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新聞傳播史》《外國新聞傳播史》《新聞學理論》《傳播學概論》《傳播學研究方法》等核心課程脱胎換骨,對於熔鑄專業之魂,增強學科自信,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工交叉:把變革的文化基因融入教學
“作為國內工科大學創辦的第一個新聞學專業,華中科技大學的新聞學專業擁有自己的辦學傳統。”張昆在《三思新聞教育》中這樣寫道。
華中大新聞教育是學校第一個文科專業,華中大新聞學院在誕生之初,就充分發揮工科院校的優勢,打破了新聞教學的原有模式,融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於一體,形成了“秉中持正、求新博聞”的院訓。文工交叉、重視動手能力,成為新聞學院教學早期特色。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院長李華君介紹,面對新文科建設新格局,華中大新聞學院繼續發揚“文工交叉”的優良傳統,積極引進具有計算機、人工智能等理工科背景的人才壯大教師隊伍,強化知識的交叉。
《Python語言》《數據挖掘》《計算機與程序設計基礎(C++)》《WEB信息構架設計》等課程,開闊學生視野,突破學科壁壘,着力培育具有互聯網思維的融合媒體人才。
在華中大新聞學院的本科生課表裏,《遊戲學導論》似乎與其他專業課程格格不入。課堂上,擁有計算機學科背景的熊碩老師,從遊戲起源講到歷史,再到遊戲與傳播學的聯繫。在這門融合了計算機知識與傳播學理論的課堂上,新聞學子初步遊覽遊戲的大千世界,從策劃的視角看待遊戲,學習遊戲策劃基礎的術與道。
為支撐師生跨學科教學,學院建立了多功能的實驗中心,設有計算機與多媒體實驗室、廣播電視實驗室、廣告攝影實驗室、網絡與新媒體傳播實驗室、傳媒與輿情調查實驗室等八個大類實驗室。中心建築面積1124平方米,現有教學儀器設備1441台,價值1364.57萬元。
“在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中強調技術思維,也就是我們説的互聯網思維,要把技術變革這樣一種文化基因融入我們的課程教學裏面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張明新教授表示。
知行合一:在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
4月6日,光明日報社高級編輯陳品高,開啓了華中大光明新聞創新實踐中心“光明課堂”第一課。他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發表歷程為例,為新聞學子作了有關媒介素養的主題分享。2020級本科生陽昕媛,被新聞行業前輩們實事求是的鋭氣和敢説真話的勇氣打動,感慨自己作為未來的新聞媒體人,要錘鍊本領,擔起時代重任。
“光明課堂”由創建於2020年11月的光明新聞創新實踐中心組織開設。實踐中心旨在為華中大新聞學子提供了實習、培訓、教學、科研的廣闊平台,是深入推進學界、業界深度融合的重大探索實踐。
在華中大新聞學院,有一支“三個三分之一”特色的教師隊伍:“三分之一”來自人文社科學界,“三分之一”來自理工科學界,“三分之一”來自業界。業界教師以豐富的從業經歷,為學生從理論學習跨越到技能實踐提供了經驗介紹與專業指導。
2020年11月,在中國青年報第六屆尋找全國大學生百強暑期實踐團隊線下交流會上,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第一臨牀學院“講好華中大抗疫故事”暑期社會實踐隊,獲評“最佳實踐團隊”稱號。此前,實踐團隊對話媒體工作者、醫學學子,實地訪談醫護人員,完成稿件26篇7萬餘字、調研報告2篇、短視頻作品8個,助力講好中國戰疫故事、華中大戰疫故事。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詹健介紹,學院通過開設“進基層、懂國情、長本領”基礎理論實踐認知課,為學生打造全方位的實踐型學習場景。從大一到大三,學院組織學生參與相互銜接、逐級提升的綜合實驗課程、社會認知實習與專業大實習,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體複合型新聞傳播人才。
(光明日報記者 夏 靜 張 鋭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 苗)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27日 09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