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大學未必就能成材,能不能成材,具體還得看這4點,準

二十年,甚至更久以前,大部分人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大學生,用現在的話説“考上大學就是走上了人生巔峯”。

但是當我們看到大學輟學的喬布斯創辦了鼎鼎有名的蘋果公司,而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卻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畢業後做起啃老族,有的甚至犯下種種罪行時,我們發現“考大學”和“成材”其實並不是畫等號的關係。

這讓我們不禁去思考:考上大學還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成材的唯一標準嗎?在未來,什麼才是讓我們的孩子們更強大、更有競爭力的關鍵呢?

我想對這一話題最有話語權的就是享譽全球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負責人們了。PISA被譽為教育界的世界盃,每三年對全世界65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進行閲讀、數學和科學領域的能力評估。

PISA之父安德亞斯·史萊切教授綜合分析了根據歷年的評估結果,提出了奠定孩子未來成功與否的四大因素。

1. 知識

史萊切教授認為,過去知識等着人們去採摘,夠到了就得到了,而如今知識更像是羅盤,應該指引你去探索和思考。

在互聯網時代,有什麼問題通過搜索引擎幾秒鐘就可以得到答案,所以難的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想到如何獲取知識的方法。

因此如今我們應該掌握的“知識”不再是一個個信息,而應該是一種思維。

能指引我們最終找到問題答案的思維方式應該是系統的、創新性的、信息化、全球化、數字化的。

就像是大偵探福爾摩斯的探案過程,他不是一根筋地去追問誰去過什麼地方、誰可能做了什麼事,而是通過嫌疑人的穿着、舉止、習慣,甚至是腳上的泥土,結合當前環境、時間、社會文化等等因素,推斷出嫌疑人的身份。

福爾摩斯的思維沒有侷限於某一學科,而是將各個領域的信息都聯繫起來,運用邏輯推理的方式得出重要的答案。

可以説,有了這樣的思維能力,世界上所有的知識都可以手到擒來。在信息迭代極快的大數據時代,只有這項能力才能讓人不被時代拋棄。

2. 技能

史萊切教授將與人溝通、協作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和搜索信息的能力,統統歸為人們需要掌握的技能。

曾經一項針對各大企業人事主管的調查發現,在企業困難時最容易被辭退的會是那些看起來十分努力,但卻效率很差,同時幾乎不與同事交流的人。究其原因,就是這些人缺乏上述這些技能。

3. 品格

軟實力,也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成功的關鍵。它包括同理心,抗挫力,領導力,包容、勇氣等。

缺乏同理心的人冷漠,以自我為中心,在團隊中不受歡迎沒有號召力。

缺乏抗挫力的人容易失敗後一蹶不振,或者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思進取,很難成大事。

缺乏領導力的人,沒有魄力,畏首畏尾,哪怕是一手好牌也會打爛。

4. 瞭解自己的能力

史萊切教授指出第四個要素是對自己的認識,反思自我的能力,和自律自控的能力。古人説過:“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還説“窮則獨善其身”,而且更是將“修身”排在“治國,平天下”前面。

我認為這足以説明一個人對自己的控制和反思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在高鐵或者飛機上遇上調皮搗蛋的熊孩子,被吵的一刻不得安寧時,和他們的家長溝通,卻經常會得到“你一個大人和小孩子計較什麼”的回答。

很顯然,這樣的父母從來沒有反省過自己以及孩子有哪裏做得不妥,自然不會改正。

這樣的人除了會在社交中不受人歡迎以外,在學習中或是工作中,也經常怨天尤人,很難有所改進,一輩子也只能原地踏步了。

在如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高分通過一項考試並不能説明一個人的全部,也不能百分百預示一個人成功與否。

一個成功的人應該擁有系統的、有邏輯的思維方式,掌握社交、工作和學習的各項技能,具備同理心、堅韌不拔等品質,最後還要做到充分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控制。如果一個人可以同時具備了以上四點,那麼想不成功都難。

對於家長和學校來説,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孩子考上大學,而是應該在考大學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思維,鍛鍊他們的技能,完善品格,並幫助他們學會認識自己。這才是給孩子受益終生的財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5 字。

轉載請註明: 考上大學未必就能成材,能不能成材,具體還得看這4點,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