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在上小學、剛接觸到英語時,會使用漢字標出英語單詞的發音,用這種方式學習英語,雖然可能發音不是非常標準,但確實是個辦法,而這個方法卻不是20世紀末才出現。
自新航線開闢後,英國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並且瘋狂擴張殖民地,曾是世界頭號殖民帝國,殖民地的面積等於英國本土面積的111倍,使得英語成為了世界使用面積最廣的語言。
英國人打開清朝的國門後,英語隨之來到了中國,清末的年輕人接觸到新思想,也需要學會英語,而他們往往不怕寫英語、不怕看英語,但口語方面卻是個障礙,那清朝人怎麼學英語?
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就發明了一種“土辦法”:使用漢字來學習英語口語,讓網友覺得太前衞了。曾紀澤出生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自幼就受到了嚴格教育,通經史,工詩文,精算術,而清朝國門被強行打開後,清朝人雖見識了另一種文化,但也憤慨洋人在我國的所作所為。
於是我國就轟轟烈烈的進行了洋務運動,曾紀澤也是非常努力的學習英語,但當時學習英語可沒有現在這般的條件,既沒有出現電影讓曾紀澤學習英語口語,也沒有學習機,哪裏不會點哪裏,更沒有手機、收音機等。
那怎麼辦?還是得學,曾紀澤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即使沒有專門教他的英語老師,但他也有自己的方式去學習英語,曾紀澤先是記住英語單詞的發音,然後寫成漢字,這裏的漢字不具有任何意思,只是用來學習英語口語,曾紀澤將這種方法稱為“西洋字調音合併之法”。
如:“to do”,曾紀澤寫上意思“做”,然後寫上發音“妥、度”;又如:“to sit”,意思是“坐”,發音是“妥、西特”,另外曾紀澤還發現有些音要輕讀,如“to walk”,意為“走”,發音是“妥、挖而(小字,輕聲)刻”。
通過“西洋字調音合併之法”,曾紀澤成為了我國第一位在西曆元旦,對各國駐京公使説出“Happy New Year”的人,他也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二位駐外公使。
之後我國甚至出現了“英語教科書”《鬼話》,裏面就是英語和漢字結合從而學習英語單詞,更高一級的就是《無師自通英語錄》,出現了英語句子,依然是採用漢字來標註英文的讀音,如“how do you do?”後面緊跟着讀音:“好度油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