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專家探討設計教育:應注重培養創新型思維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經典

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設計是產業和產品創新鏈的起點、價值鏈的源頭,發達國家都普遍把設計作為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手段,同濟大學認為中國的設計教育、研究與實踐應該與中國的問題、中國的挑戰、中國的機遇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11月20日,同濟大學原副校長江波在於江蘇省太倉市舉行的首屆“長三角”設計教育論壇上表示。

在江濤看來,中國的設計教育要面向經濟“主戰場”、社會“主戰場”,這一點很重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國適應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尋求新優勢,重塑新競爭力,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必經之路。在當前國際形勢影響下,設計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着眼於國內內部的市場,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授席濤強調,設計教育要注重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尤其在當今信息時代,我們對於設計的思考不再是一種風格或者説一種領域,而是各種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更多是研究人類自身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關注人類和環境之間關係,這一學科進入到21世紀後關注的不再僅是物和人之間的關係,更多的是從有形向無形的關係轉變,從物向物質文化和設計的轉變,從產品設計向服務設計的轉變,以及從實物產品向虛擬產品、VR、AR等這些技術領域的轉變。”因此,席濤認為,我們對設計教育的思考也應逐步從傳統的培養學生技能的角度,轉向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瞿振元在該論壇的視頻致辭中也表示,創新型的設計人才培養,必須具有靈活的腦袋,要解放思想,“也就是説思想相當活躍,不斷的有新的理念、新的意識,才能夠有新的作品,在這方面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

如何在設計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在席濤看來,藝術設計與科學交叉研究是設計教育發展的一種創新方法。比如,可以結合人工智能等技術去研究視覺傳達,包括傳達的效果、方法。席濤舉了個例子,用户對產品或設計的作品等的滿意度會更多的表露於視覺表情、情感的映射和反應,我們可以用科學試驗的一些研究方法去評價和評估用户的滿意度反映,同時用科學的方法可以找到滿意度相關測試,比如進行眼動、腦電等測試來進行一些設計作品的研究。他認為,未來我們在設計當中會更多考慮到科學、藝術和設計的融合和結合,從而服務於我們未來的互聯網時代和雲計算的時代的需求。

此外,席濤表示,設計思維方法研究也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一種途徑。設計思維其實是兩種思維的碰撞和融合,一種是發散型思維,一種是聚焦型思維,即更多的考慮實現和應用。培養這兩種思維,他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包括以問題為導向,發現一些問題,質疑一些不可能的設計在設計思維當中的思考;要做到“做”和“想”統一平衡,讓二者同步來進行;要有個冷靜和沉思的過程,通過冷靜、量化、科學的進行分析,才能獲得比較準確的路徑;要反覆求證和測試,對設計作品要反覆的進行修改、修正才會越來越完美;要培養自信,有自信才能夠去更好的面對一種創造性的想象,同時要考慮到設計不是為我們自己,而是要更多的考慮到用户的體檢需求,在其中找到一種平衡等。

總的來説,席濤認為,藝術設計教育是集創新思維的交叉學科教育,希望讓設計普及於教育,讓我們的人類生活充滿創造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