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底藏有數10萬具屍體, 和300多噸黃金, 卻一直無人打撈
這是西伯利亞的明珠,是遠東的一個湖子,被稱為上帝的眼淚、古中國的北海。這裏荒涼至極與風光秀美的結合。
作為世界第一深湖,這個亞歐大陸最大的淡水湖有着一層神秘的面紗,是人們知道卻不敢去觸碰的秘密。這個湖就是位於東西伯利亞南部的貝加爾湖。
"貝加爾湖"中的"貝加爾"是蒙古語中意思為"富饒的"的蒙語音譯,即指富饒的湖泊。
在中國歷史上,從西漢時期由匈奴控制政權到清朝前期,貝加爾湖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古時的人們稱他為"北海"。
到了清中後期,貝加爾湖的控制政權由清朝政府簽訂的尼布楚條約轉給了沙皇俄國,從此便逐漸被稱為"貝加爾湖"。
貝加爾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約2500萬年前,它是由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相互碰撞發生地震後形成的。
他的出生也可謂是天崩地裂、氣壯山河。後來由於雨水與河水的不斷加入,最初的裂縫就逐漸演變成為了大型湖泊,因而也擁有了富饒的湖內生物系統。
因為是由於地震裂縫逐步形成的淡水湖,貝加爾湖最深的地方可達1637米(這是五年前的數據),平均的水深也有730米。因此又被稱為"世界第一深湖"。
現在的貝加爾湖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俄羅斯聯邦政府也在貝加爾湖畔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由於貝加爾湖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因此每年也有大批遊客慕名前來一睹他的風采。
不過,這只是外地人眼裏的貝加爾湖,外地人瞭解的也僅僅是歷史上的神秘面紗罷了。對於當地人來説,貝加爾湖除了擁有富饒的湖泊本身,更擁有的一筆拿不走的神秘財富。
這究竟是什麼?
在貝加爾湖畔的當地人無人不知,在這個深不見底的世界最大淡水湖下,有着一筆鉅額財富,那就是300多噸的黃金。
然而,我們又常説俄羅斯是一個戰鬥民族,為何有這麼多的財寶在自己的領土之上卻一直無人打撈?這麼多年發展下來的旅遊業,數以萬計的遊客們竟也對這些財寶熟視無睹?難道沒有人心動嗎?
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這些黃金都是沙皇俄國的財富。
在戰爭期間,數以萬計的沙皇民眾因為戰爭的原因,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在逃亡的路上,他們隨身攜帶着自己全部的財富(大量的黃金和珠寶)。
十月開始的俄羅斯早已寒冷刺骨、冰冷難耐,有很多身子虛弱的難民直接死在了逃亡的路上。由城市逃開,他們來到了荒涼的貝加爾湖畔。
迫在眉睫的逃難使他們不得不做出趁湖面結冰時穿越貝加爾湖逃向對岸的決定,這個決定就是一場豪賭。貝加爾湖的總面積達到3.15萬平方千米,即是3.15乘10的10次方平方米,可見面積十分之大。
當時的難民們交通條件十分的落後,大多數的難民只能靠自己的雙腳行走,走也走不到頭的絕望和行走在冰面上的艱難,很多難民都在湖面上選擇了放棄,他們根本沒有力氣和毅力堅持到穿越貝加爾湖。
最終,由於人數過多,冰面承受不住,貝加爾湖面裂開了,這些逃亡的難民們和他們珠寶黃金一起慢慢向貝加爾湖底墜落,從此成為了貝加爾湖的一部分。
據不知名的統計,湖底藏有數10萬具屍體,和重達300多噸的黃金,因此貝加爾湖就這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黃金湖。
黃金沉落向貝加爾湖的湖底,而黃金的主人們也隨着它們一起向貝加爾湖深處墜去……
300多噸的黃金是10萬多難民帶向貝加爾湖深處的,這畢竟是亡靈的財富,出於心理上的障礙,大多數的遊客和當地人斷然不會去貿然打撈。然而,那一小部分的人們為什麼也不敢去打撈呢?
貝加爾湖的黃金能夠保存到至今還有一個不可抗因素,那就是貝加爾湖上的極端天氣。
貝加爾湖的周邊屬於大陸性氣候,温差極大,月平均的氣温僅為-26~-33攝氏度,而貝加爾湖的巨大水體是的他的濱湖地區比周圍地區在夏季還要再低6攝氏度、冬季高11攝氏度。
即使是這樣,貝加爾湖冬季冰層下面的水温也只有3.5~4.5攝氏度之間。極度的寒冷使得想要打撈的人們望而生畏。同時又由於氣候的不斷變化,湖水不斷地壓縮和膨脹,看似穩固的冰面也時常會形成不確定的冰面裂縫,存在着巨大的不確定危險因素。
即使是現在的打撈技術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仍沒有人能夠保證毫髮無損的將貝加爾湖底的黃金撈出。
從另一方面來説,這些黃金斷然不會是整整齊齊的在貝加爾湖的某個角落裏,他們一定隨着湖水的流動、魚羣的遷移,散佈在貝加爾湖的各個角落裏,即使你打撈上了一星半點,可能也抵不上打撈的費用。
既然這樣,那不如把這些墜落的黃金當作是貝加爾湖的一部分,讓他成為貝加爾湖的一個故事、一個傳説,用黃金來墊底的貝加爾湖一定會更加美好!
俄國的作家契訶夫曾這樣描寫貝加爾湖:
"湖水清澈透明,透過水麪就像透過空氣一樣,一切歷歷在目,温柔碧綠的水色令人賞心悦目……"
過去的把貝加爾湖是如此的乾淨自然,而現在的貝加爾湖正遭受着環境的污染,連黃金都自願積澱的貝加爾湖竟被如今的人們"虐待"着,這是對自然的不尊重。
當我們去那裏安靜的瞭解這段驚人的歷史時,在感嘆無人問津的鉅額黃金和意外墜湖的難民先輩時,請記住,這裏是一直無人打撈的地方,請保持他的本色,不要讓自己的貪婪破壞了他的美好與自然。
就像畫裏一樣,讓兩岸如睫毛般的茂密森林,好好守護着中間的"藍眼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