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的道路上,總有人鞠躬盡瘁,付出心血和汗水;也有努力工作,不為名譽,只為國家昌盛,國泰民安;他們外出求學,當學有所成之時,不貪求榮華富貴,只想着回到祖國,為國爭光,貢獻力量;他們就好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人們前進;就好像在沙漠當中升起的那一團炙熱的蘑菇雲,帶給了中國人希望,使中國人變得更加自信。
鄧稼先的父親博學多才,曾是清華和北大的教授,正是在父親的教導之下,鄧稼先從小就對展現出了對知識的渴望。他博覽羣書,特別愛鑽研理科方面的知識。鄧稼先也很有天賦,他高中畢業之時,憑藉着優異的成績進入了西南聯大,主攻物理學,而後他便留學美國,學到了更多先進的物理知識,在他26歲的時候便順利的拿到了博士學位。
在那個時期,國家最看重的就是人才了,特別是像鄧稼先這樣的優秀人才,美國自然會極力挽留,不會輕易放棄。因此為了能夠挽留年輕優秀的鄧稼先,美國曾經開出了天價的條件,先是提供尖端的科研技術和實驗環境,接着又是給予豐富的待遇和生活條件,想必換做任何一個人都會無比心動。
可是在鄧稼先面前,這一切都顯得平平無奇。
鄧稼先回國時,中國正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為了能夠保住國家的主權和地位,祖國着急了一大批科學家到羅布泊研究原子彈,製造出屬於中國的”國之重器“。而鄧稼先便此次研究原子彈的主要負責人,研製原子彈的過程是很艱難的,不易完成。而且研究原子彈是一件非常機密的事情,不能夠讓任何人知道,除了研究人員之外,根本沒有人知道他們究竟在哪裏,在做什麼?鄧稼先36歲時,只對妻子説了一句:”因為工作有變動,所以需要離開“。在那之後,便斷絕了和家人的一切聯繫,一股腦的衝進原子彈對研發中。
製造原子彈不可避免會接觸一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質,會給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如果一不小心很有可能會直接死亡。但這些都不重要,鄧稼先以及其他工作人員只想着實驗,於是在戈壁灘上研究了整整28年。28年後的一天,也就是
原子彈的研製成功,讓中國人變得自信,變得勇敢,變得有力量。鄧稼先以及一眾工作人員們也不負國家的囑託和期望,研製出了中國的”國之重器“。
但令人悲哀的是,因為長期的核實驗導致鄧稼先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差,使得他身患癌症,癌細胞不斷擴散。1986年,鄧稼先因為癌症去世了。鄧稼先在臨走之前説道:”如果還有來世,仍然會選擇中國,仍然會選擇核試驗。”這是他的一生,也是他無悔的選擇。
今日是鄧稼先先生逝世34週年,很多人都非常懷念鄧稼先。同樣,也有不少人關心鄧稼先的後代,希望國家能給予他們較好的條件,讓他們能夠安然成長,那麼鄧稼先的後代如今怎麼樣了呢?
鄧稼先一共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分別是女兒為鄧志典,兒子回鄧志平;因為鄧稼先秘密研發原子彈,所以從來不和子女以及妻子聯繫。因為缺乏父親的陪伴,鄧稼先的兩個孩子從小就非常獨立。
女兒鄧志典非常有主見,在她15歲那年便獨自一人去內蒙古參加工作,在工作期間非常認真刻苦,從來不依靠父親的名聲,不搞特權。本來可以提早回程的,可是她就選擇了最後一批。回到北京之後便進入了一家皮衣廠工作,在工廠中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依靠自己的勞動換取金錢,努力生活。1978年,國家重新推行高考制度,於是,鄧志典和鄧志平便一同參加高考,並且都順利取得好成績。
鄧志典在讀書期間知道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於是便到美國去求學,在求學期間,她低調做人,從來不談論自己的家世與背景,也不貪慕虛榮,平時穿的衣服也非常樸素,她心一心只想讀書,心無旁騖。也正是因為她的低調,以至於很少人能夠知道她的消息。
鄧志平和她的姐姐的性格非常相似,同樣是在基層單位進行工作,然後接受高考,來到重慶上大學,在大學期間,也曾遇到過許許多多的困難,但都一一解決了。到大學畢業的時候,鄧志平和他的父親一樣選擇了科研事業,在不斷的努力之下,他成為了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除此之外,他也發表了多篇具有影響力的論文,也出版了一些書籍,現如今鄧志平追隨着父親的腳步投身於中國的科研事業。
我想鄧稼先要是知道了自己的子女現在的成就之後,也會非常開心的。在今天這個重要的日子裏,我們要特別感謝鄧稼先先生的努力和付出。同時,也感謝正在為祖國奮鬥的科學家以及其他工作人員們,正是有了他們的努力,才有瞭如今的中國。相信日後的中國會越來越強大。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