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芬蘭:從長凳節到戴帽節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經典

【環球時報駐芬蘭特約記者  宋燕波】如果不是因為疫情,每年二月中下旬的某個星期四,在芬蘭街頭你會看到幾十輛甚至上百輛花裏胡哨的卡車滿載奇裝異服的年輕人緩緩駛過,各色糖果伴隨着音樂、歡呼和尖叫雨點般落在行人頭上。這是剛剛完成高中學業的大孩子們在慶祝“長凳節”,是衝刺畢業大考之前的瘋狂派對。今年由於疫情,只是一些學校小範圍在校內慶祝。

慶祝再也不用走進高中課堂

芬蘭高中課程在最後學年的二月中旬全部結束,之後學生放假回家複習功課迎接三月份的畢業大考,同時也是大學入學資格考試。考試成績是大學錄取新生的重要參考,因而極為重要。儘管有大考在頭上懸着,學生們還是迫不及待要高調慶祝高中生涯的完滿結束——從此他們再也不用踏進高中課堂了!

全部高中課程結束的第二天,長凳節即刻開啓。上午,準畢業生們會去本校低年級的課堂“搗亂”,給學弟學妹們撒糖,打斷老師的講課,自己模仿老師接着來一堂滑稽課,逗學弟學妹們開心的同時也似乎在宣示:我們不歸老師管啦!這些學生通常還會在學校舉辦一系列展示活動,最常見的是在禮堂放映自己製作的短片,主要內容大多數是對老師的搞笑模仿或是對學校中一些問題的戲謔調侃,或者以幽默滑稽的方式來回顧高中生涯。這種種大膽行為怎麼看都有一種“終於熬出頭”的感覺。

到了中午,各高中的學生們按各自事先商量好的主題裝扮停當,乘上塗貼着裝飾的卡車前往市中心巡遊。巡遊隊伍中,遊戲角色、動物形象、水手、外星人,不一而足;歡快風、滑稽風、黑暗風、隨意風,風格各異;再配上各流派的音樂,好不熱鬧。終於盼到長凳節的芬蘭學生一改往日的低調內斂,在卡車上搖擺、歡呼、唱歌,不時向人羣拋撒糖果,和人們一起分享快樂和興奮。各學校的卡車一起遊行,暗暗地就有了些許比拼的意味。除了各種裝扮,大卡車四周圖文並茂的宣傳畫尤引人注目,宣傳畫大多是介紹自己學校,表達高中三年的感受,或者表達對社會時事的看法。

二戰後升級為狂歡節

長凳節的歷史幾乎和芬蘭高中畢業考試一樣長。直到20世紀早期,全芬蘭完成高中課程的學生都要到赫爾辛基參加畢業考試,同時也是赫爾辛基大學的入學考試。出發前,考生和親友通常會慶祝一番,既是慶賀,也是送別和祝福。這就是長凳節的由來。而當時家在赫爾辛基的學生們也想慶祝這個特殊的日子,他們的方式是坐在馬拉雪橇上招搖過市。雪橇巡遊的終點往往是一家餐館,在那裏學生們被允許喝下人生第一杯酒,頗有成人禮的意味。二戰之後,這個儀式漸漸升級成了如今的狂歡節。

長凳節次日,高中裏突然少了1/3學生,高二的孩子們搖身一變成為最高年級的學長,他們理所當然地也要慶祝和宣示一番——舉辦華麗麗的“年長者舞會”!長凳節是週四,舞會是週五,一天都不能等。

學生們鄭重其事地穿上正式禮服和裙裝,男生梳亮頭髮,女生化好妝,有模有樣地跳起莊重高雅的華爾茲、狐步舞、探戈、民間舞蹈……真正一派“年長者”的老成模樣,向老師和家長也向自己宣告:“我長大了!”。為了這一天,他們已經煞有介事地認真準備了好幾個月。

舞會後,這些學生將帶着“已經長大”的自豪感和責任感準備投入高三生活,等待屬於他們自己的長凳節。

白帽信息極豐富

長凳節狂歡過後,是幾個星期的苦讀,等到高中畢業考試結束,學生們才真正迎來他們熱切盼望的一刻——戴上象徵高中畢業的白色學生帽。這頂白色絨面帶黑色鑲邊及黑色窄檐的白帽子,在芬蘭可是風頭十足。在崇尚教育的芬蘭人眼中,頭戴白帽的人是值得尊敬和羨慕的,因為這不僅意味着他們高中畢業,而且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更高程度的教育。在五一期間,芬蘭人喜歡戴白帽參加節日活動,因此五一也被稱為“戴帽節”。

芬蘭學生帽據説起源於沙俄統治時期的19世紀中葉。這頂樣式簡單的帽子,其中藴含的信息極為豐富。考取理工類大學的學生被授予的白帽子上帶有長長的黑色穗飾,這是最容易辨識的區別。此外是帽子正中的金色帽徽。從1919年至今,芬蘭每一個高中畢業生被授予的畢業帽上都帶有赫爾辛基大學的校徽——阿波羅的七絃琴,這是為了紀念芬蘭1917年獨立之前赫爾辛基大學在該國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白帽子的內襯也有講究:以前,內襯的顏色代表學生來自不同的省份;如今多數內襯都採用代表芬蘭國旗的藍白兩色,然而講瑞典語的學生通常會採用紅黃兩色或藍黃白三色,另有少數省份的學生仍然堅持採用代表自己省份的特有顏色作為白帽的內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