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雖然一直是不曾搞什麼種族歧視、膚色鬥爭之類的活動,但是也曾經大概是將中國所有的老百姓們給分為了“四大類”,即“士農工商”。
這四大類人是按照不同的從業方向而定的,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讀書當官的、種田種地的、做工幹活的、經商賺錢的。
幾乎在中國古代這長達4000年的時間裏,不管是何朝何代,幾乎都是這麼個社會排序,而這個排序其實是按照“從高到低”的社會地位排列的,而這商人卻一直是穩居“倒數第一”的寶座。換句話講,商人幾乎在古代社會里面一直都是地位最低的社會階層,哪怕你再有錢,你都被人所看不起!
現在想想,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和進步的商業不重視,而卻對讀書做官,甚至是農耕種地如此用心,國家怎麼富強起來?王朝的上至皇帝宰相,下到學士小吏,難道就沒有個人看得明白這種封建王朝社會經濟體制的弊端嗎?
其實古代人也非常的聰明,我們現在是“放馬後炮”,以現代人的前端思想來抨擊古代的封建體制,如果我們站在一個王朝皇帝的角度來考慮的話,我們就會明白有一些因素是不可避免的,相關專家也是給出了分析和解讀。
政治制度因素
中國古代是封建帝制下的統治階級,換句話講皇帝便是天子,是最高領導人,而且此後國家的統治也都是由皇帝的後人接管。這種“家天下”的模式下,皇帝最希望的便是國家的安穩,而不是經濟的繁榮,當然能繁榮最好,但是這一切卻必須是在自己能夠完全掌控國家的情況下!
而古代又是傳統的小農經濟體制,那麼皇帝的任務就非常明確——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係就可以了。
但是商人的出現一方面是對國家經濟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可是另一方面卻也造成了極大的人員流動與金錢流動,這些東西對於皇帝來説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於是皇帝為何能夠充分的“扼殺”這種威脅,便早早地制定下“重農抑商”的政策,讓老百姓們都去種地,而不是去賺錢,這無疑就將風險降到了很低。
經濟制度方面因素
之前也講過了,中國古代自古以來便是“農耕文化”為主,那麼在經濟制度方便所表現出來的便是小農經濟為主。小農經濟的最主要的表現特徵便是“自給自足”,這便限制了一定情況下的商業、貿易的發展。
就比如當初清王朝時,英國在中國兜售各種先進的商品,可惜就是沒人願意買,甚至最後英國因為大量的收購中國的茶葉反而賠了不少的錢。這種在英國人看來是“非常不平等的對外貿易”,因此最後才無恥的售賣起了毒品鴉片,以此來挽回曾經的對外貿易的差值。
所以説商品的貿易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對於中國的老百姓來説其實是不必要的,而生活所必須的生活物資,比如鹽鐵之類的,這些都是由統治者所掌控和專賣的。
所以説,古時候的商業環境本身也是不怎麼好的,而且在統治階級看來,這些東西帶來的效益起碼是和潛在的風險是不對等的。沒有統治階級的支持,商業發展自然是難以起來,商人地位也就變低了,而且也沒有什麼存在感。
傳統文化方面因素
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主要是“儒家”的思想,而儒家強調的便有“儉”這一説,“奢”是為人所摒棄的。
同時古代老百姓也是一種“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求大富大貴,只求闔家歡樂、平平安安,再加上漢族人的思想向來都是趨向於保守、低調和內斂,因此大家對於從商方面都不是特別的熱衷,再加上在社會環境的大背景之下,商人自然是越來越“卑微”。
商人地位的崛起
可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民的需求也是越來越多樣化、差異化。宋朝和明朝時,商人的地位開始的提升,甚至國家還允許了宋朝的商人子弟也可以參加科舉,入仕做官,要知道這在之前可是統治階級所嚴令禁止的(官商“勾結”,有錢又有權,這可是大忌)。
明朝後期,鄭和下西洋,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這更是商人地位的一個提升時期。不過再怎麼説,這些時候“重農抑商”依然是社會的主流思想。
一直持續到20世紀的90年代,商人地位可以説是迅速的崛起,直到今天,商人已經成了“成功人士 ”的代名詞,有錢的“大老闆 ”也是社會尊崇的對象,有錢的人才可以成為“社會上流人士 ”!
想想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現在人的思想也越來越趨向於“有錢 ”,從小學習是為了以後長大找到好工作賺錢,上大學選的是熱門賺錢的專業,甚至考研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學選擇的是專碩,目的還是為了更好的就業。
不過我想説的是,還是希望更夠更加的注重科研和文化,畢竟這些才是我們本是強大的本錢,思想上的“富有 ”,或許活得會更加的自由和舒服。對此,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