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蘇友好談判,毛主席為何堅持要周總理前往?尼克松給出答案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經典

1949年底的莫斯科已是非常的寒冷,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不久,毛主席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訪問。


毛主席一行人經過10天的長途旅行,於1949年12月16日到達了他嚮往已久的莫斯科。對於這次訪問,斯大林非常重視,蘇聯方面在莫斯科北站舉行了隆重而簡短的歡迎儀式。當天下午6時,斯大林及蘇共全體政治局委員在他的小會客廳恭候毛澤東一行,雙方進行了會談。

斯大林早就知道毛主席,兩人一直沒有見過面,但是兩人一見如故,會談持續了兩個多小時,雙方海闊天空,無所不談。快結束前,斯大林説:“你這次遠道而來,不能空手回去,咱們要不要搞個什麼東西?”事實上,從會談一開始,斯大林就在揣摩毛澤東此行的意圖和願望。


毛主席説:“恐怕是要經過雙方協商搞個什麼東西,這個東西應該是既好看,又好吃。”

毛主席這句話包含了非常深厚的中國文化,翻譯一時沒有搞懂什麼意思,竟然一時不知道怎麼翻譯,就是聽懂中國話的人一時也不知道毛主席的話是什麼意思。

毛主席的幽默使在座的蘇聯人一個個目瞪口呆。毛澤東不想做更多的解釋。他對斯大林説:“我想叫周恩來總理來一趟。”


斯大林更摸不透毛澤東的意圖了,他反問道:“如果我們不能確定要完成什麼事情,為什麼還叫他來,他來幹什麼?”在斯大林看來,兩國最高領導人都在一塊,應該什麼都能定,想完成的都能完成。他們做不了的,誰也不可能代替他們做。

中蘇友好談判,毛主席為什麼堅持要周總理前往?顯然,斯大林不瞭解毛主席的心思,更不瞭解毛主席對周總理的倚重。因為周總理公認的大外交家,一方面他能深刻領會毛主席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善於談判。幾十年後美國尼克松總統也給出了答案。


尼克松是美國第34任副總統和第37任總統,尼克松曾在1972年和1976年兩度訪華,是首位在任期間訪華的美國總統,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建交前,他早就知道周總理的厲害。

尼克松在《領袖們》(也有的翻譯成《領導人》)一書中這樣寫道:斯大林執掌蘇聯時期,有位難以對付的外交部長叫莫洛托夫,他曾警告一位美國談判代表:“要是你們認為我們難打交道,那等你們遇上週恩來的時候再看吧!”


作為首位訪華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和周總理進行了多次會議,在與周總理的接觸中,他被周總理那種偉大的精神氣魄和寬廣的胸懷所折服。他給周恩來的評價是:一個具有獻身精神的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一個擁有強大民族自信心的人。

在中美建交和會談的過程,周總理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會談,最後中美順利建交。在1976年,尼克松曾對鄧穎超説:他始終態度堅定而不失禮,他越是“手中有硬牌”,講起話來越是平和。我認為他之所以能這樣從容鎮定,在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因於他所受的鍛鍊和閲歷,但是也反映了他的成熟和自信。


後來斯大林在瞭解了毛澤東的真實意圖後,才同意請周總理赴莫斯科。1950年1月2日晚,毛澤東致電中共中央説:“斯大林同志已同意周恩來同志來莫斯科。”

1950年1月10日,周總理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團離開北京前往莫斯科,在與蘇聯的會談中,周恩來表現出了高超的外交藝術。

比如,斯大林曾在東北問題上放出試探氣球:要中國承諾,除了蘇聯人以外,不許第三國公民進入東北,不許他們居留於中國東北和新疆地區。


突然提出的問題讓談話有些冷場,周恩來略微思考,隨即反問道:“東北住有很多朝鮮民族的居民,他們算不算第三國居民?更不用説外來的蒙古人了。”

這一反問使斯大林措手不及,陷入窘境。他嚐到了周恩來的厲害,趕緊解釋説蘇聯的本意是禁止美、日、英等帝國主義國家的人進入東北活動。


至此,斯大林才明白毛澤東非堅持把周恩來請來不可的原因了。

後來在毛主席把控大局、周總理進行總體談判的情況下,中國和蘇聯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斯大林對周總理讚譽有加。從當時來看,簽約的簽訂打破了歐美國家對新中國的孤立政策,增大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實力,是新中國建國初期外交方面的巨大成就之一。


周總理是毛主席倚重的人,以個人魅力征服了各國領導人,以自己的風采贏得了斯大林和尼克松的讚譽表現了偉人風範,為新中國的發展壯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