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千古名將毫不體恤士兵,為何眾將士仍擁戴他?

這位千古名將毫不體恤士兵,為何眾將士仍擁戴他?

大漢冠軍侯霍去病的短短二十四年人生燦若流星。作為屈指可數的不敗名將,他在軍事上近乎無可挑剔,唯一被吐槽的缺點是不體恤士兵。

古兵法對將帥的素質有很高的要求。即使真正達標的往往是名將中的名將,也不妨礙世人以此標準對軍事家評頭論足。體恤士兵恰恰是評價一個人是否良將的重要指標。

先秦兵書《六韜》要求將軍冬天不穿皮裘,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張蓋躲雨,遇到險要地形時必下馬步行,等士兵們開飯時才能用餐……古兵家認為,將帥只有跟士卒同甘苦、共飢飽,才能讓三軍效命。問題是,霍去病沒這麼做。

這位千古名將毫不體恤士兵,為何眾將士仍擁戴他?

他出徵時帶着漢武帝特賜的幾十車食物,班師回朝時還剩下不少粱肉,但居然還有很多沒吃飽飯的士兵。士兵在塞外作戰時餓得無法站立,他卻不聞不問,畫賽場玩蹴鞠。

太史公司馬遷對此頗有微詞,但將士們並不怨恨霍去病,願意為他出生入死。這是為什麼呢?

這位千古名將毫不體恤士兵,為何眾將士仍擁戴他?

士兵捱餓,問題出在哪?

士兵能否吃飽飯,一看手中的糧草夠不夠,二看部隊的後勤管理工作是否到位,三看臨戰時有沒有吃飯的時間。漢軍出塞遠征最大的困難是後勤。

匈奴本身是一個遊牧經濟體,在漫無邊際的大草原上吃喝拉撒睡毫無壓力。漢軍只能靠自帶糧草或以戰養戰來續航。

遠征軍需要多少部隊,能打多長時間,該選擇哪條行動路線,主要取決於攜帶輜重的數量。

這位千古名將毫不體恤士兵,為何眾將士仍擁戴他?

霍去病為了突破後勤制約,更多采取以戰養戰的補給方式。他總能搶到敵軍糧草,避免部隊陷入補給危機。這時候還有士兵餓肚子,原因只能是軍需分配不及時。這點確實是霍去病治軍的短板。

他腦子裏只想着下一仗怎麼打,其他工作都交給副將去做。他對全軍的後勤有通盤考慮,但不太關心枯燥而繁瑣的具體事務。

霍去病沒經歷過底層的苦日子,一上來就是做軍官。他身體素質各方面超乎常人,挑選的又是軍事素質過硬的壯士。他自信滿滿,以為士兵們跟自己一樣,是隻要心懷榮譽感就能不怕一切苦難的超人。

所以,霍去病總是高估普通士兵的承受能力,只是一味地激勵將士的戰鬥意志,忽略他們的温飽疾苦。他需要一個思維縝密、愛兵如子、精於政務的副將,代替他分管後勤。問題是他從沒有過這麼好的搭檔。

在漠北之戰中,大將軍衞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領五萬騎,但大將軍下轄四個副將,驃騎將軍沒有裨將,只是以李敢等大校充當副將的角色。

漢武帝這樣安排也是考慮到衞霍各自的指揮風格。遺憾的是,李敢等人跟冠軍侯沒有互補性,反而存在同樣的思維盲區。

這位千古名將毫不體恤士兵,為何眾將士仍擁戴他?

李大校是勇猛有餘但做事不計後果的鬥將,與驃騎將軍組隊的效果是全軍攻擊力最大化,但日常軍務管理要點蠟。粗放的後勤供應方式導致部分士兵因給養補充不及時而捱餓。之所以補充不及時,根源在於霍去病的作戰風格。

能忍飢耐渴是驃騎將軍對士兵的基本要求

按照以戰養戰的後勤模式,遠征軍一旦戰敗,就會出斷糧的窘境。在深入匈奴腹地的情況下,如果大量士兵們長期吃不飽飯,根本沒力氣持續長途奔襲,早就重演飛將軍李廣全軍覆沒的悲劇了。

這位千古名將毫不體恤士兵,為何眾將士仍擁戴他?

就算沒被匈奴騎兵包圍,飢腸轆轆的士兵也可能發生譁變,甚至投降匈奴。要知道,在漢匈數百年鏖戰中,雙方都不乏因山窮水盡而投降敵國的叛將逃兵。

然而,霍去病麾下雖有餓漢卻無叛臣。可見他的部眾早已對此習以為常,並不覺得自己被虐待。若是仔細琢磨驃騎將軍的戰例,我們就不難察覺,他的部隊能跑出超高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犧牲了正常的吃飯休息時間。

驃騎將軍率領一萬騎兵出隴西,轉戰六日,越過焉支山千餘里,擊破五個匈奴小王國,斬虜敵軍八千餘人。在他奪取河西走廊之前,漢朝隴西郡最西也只到今蘭州市。

這位千古名將毫不體恤士兵,為何眾將士仍擁戴他?

也就是説,漢軍此次遠征的行程實際上差不多兩千裏,並且在六天中至少接戰五次。士兵們每天不僅要擊潰一股敵軍,還必須保持日行三百里的運動強度。

霍去病只俘虜匈奴小王、王子、相國、都尉等少數人外,而不掠取投降者的財物和民眾。他每擊潰匈奴一部就利用繳獲物資補充消耗,只要滿足基本的以戰養戰需求就OK,帶不走的東西都捨棄,繼續攻打下一個目標。

按照這個高強度的作戰節奏,士兵們吃飯睡覺的時間都很難得到充分保障。全軍必須跑得、打得、餓得,否則無法實現霍去病的作戰意圖。

這位千古名將毫不體恤士兵,為何眾將士仍擁戴他?

這種戰法的優點是充分發揚了騎兵軍團的機動性,能打匈奴諸王一個措手不及,還讓敵軍援兵來不及追。缺點是軍隊不可能保持正常的作息節奏,非常考驗士兵的體能和意志的極限。

為此,霍去病總是挑選最吃苦耐勞的戰士,跟着自己深入敵境數千裏,疾戰如龍捲風過境。直到班師回朝前,士兵們才能結束緊張狀態,飽食一頓安生飯。

大家都知道驃騎將軍的戰術要求,也知道這樣能打勝仗,能在戰場上活下來,自然也願意堅決執行命令。

這位千古名將毫不體恤士兵,為何眾將士仍擁戴他?

比起偶爾餓肚子,士兵們更在意立功機會

霍去病的舅舅兼導師大將軍衞青愛兵如子,三軍將士甘願為他出生入死。可是,自從霍去病崛起後,衞青的影響力不斷下降。他的老友和門客也紛紛去討好霍去病,常常得到官職。

由此可見,誰都知道霍去病不怎麼體恤士卒,但真正把這當回事的人並不多。

因為西漢人延續了戰國秦代那種強烈的事功精神,熱衷於揚威塞外、建立武勳。誰能帶他們打勝仗,他們就跟着誰。

這位千古名將毫不體恤士兵,為何眾將士仍擁戴他?

衞青第一個摸索到打敗匈奴的有效戰法,推動軍事改革,親手訓練出一批優秀的騎兵戰將(霍去病是他最得意的學生)。

士兵們最初願意跟着大將軍出征,最根本的動力是立功封侯。官至九卿的老將李廣一輩子為沒封侯而耿耿於懷,何況是企圖一戰成名的年輕官兵呢?隨着匈奴對衞青的防備越來越嚴密,眾將士很難捕捉到匈奴主力決戰。

驃騎將軍橫空出世讓匈奴措手不及,讓漢軍將士看到新的立功希望。特別是少壯派軍人,已經把跟隨驃騎將軍出征視為一種榮耀。

這位千古名將毫不體恤士兵,為何眾將士仍擁戴他?

漢武帝對霍去病寄予厚望,一股腦把最好的武器裝備和兵員都配給他。驃騎將軍的部隊兵強馬壯,總是跑在大軍的最前面。

相比之下,衞青和其他老將軍能得到的好資源越來越少。士兵也多有老弱,騎的是次一等的戰馬,配備的武器也相對老舊。常常因為行軍遲緩落後,遇不到良好戰機。

漠北之戰中,衞青部五萬騎兵本來不是主攻,只是由於情報失誤才恰好遇上了最兇狠的單于親兵……

這位千古名將毫不體恤士兵,為何眾將士仍擁戴他?

衞霍二人都是超一流良將,但哪一方兵馬的戰鬥力更強,不言自明。能入選驃騎將軍帳下的士兵,必然是精鋭中的精鋭,萬里挑一的猛士。對於軍人來説,這是金不換的至高榮譽。

總之,衞青愛兵如子的作風固然讓眾人感恩戴德,但霍去病能帶給大家更多改變命運的戰機。比起遠征途中的飢渴勞頓,漢軍將士更擔心不能獲得戰功,加官進爵,光大門庭。

所以,他們對大將軍充滿敬愛,卻希望跟着驃騎將軍吃苦受累。

這位千古名將毫不體恤士兵,為何眾將士仍擁戴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54 字。

轉載請註明: 這位千古名將毫不體恤士兵,為何眾將士仍擁戴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