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擴張史》系列
十九、楚武稱王
文| 寒山憶雪
西周初期,楚國初立時國小而貧弱,在諸侯中地位既低,又沒有多少東西可以上貢周天子,甚至連自己祭祀祖先的牛都要從鄰國偷盜而來。
經過140餘年的生聚,到周夷王時,楚人在丹陽(丹淅之會)積累了一定的實力。趁着周王國在江漢地區戰略收縮,楚君酓渠率領族人南遷到鄧國之南的漢水之畔,籠絡當地的荊蠻各部,並在鄂國反周失敗的情況下,淘汰了競爭對手,成為江漢地區最有潛力的小強國。
但此時楚國的強,也只是相對周邊小國來説的,相比齊魯晉衞來説,楚國的實力依然還很弱小,要想成為春秋時期的南土大國,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01
酓渠死後,他的兩個兒子酓摯紅、酓執疵先後繼位,在位時間都不長,相當於周厲王中期。
酓執疵死後,他的兩個兒子酓勇、酓嚴先後繼位。酓勇在位時,恰好是周厲王搞財政改革的時期。酓勇六年,國人暴動,周厲王逃亡。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
酓勇、酓嚴兩兄弟各在位十年。酓嚴死後,他的兒子酓相繼位,在位六年,恰好處在共和行政的後期。
酓相死後,三個弟弟爭奪君位,最終仲雪死於內鬥,叔堪出奔他國,幼弟季徇繼承君位,是為酓徇。酓徇繼位楚君的當年,周宣王也繼承天子之位。
酓徇在位22年,死後其子酓咢繼位,在位9年。
酓咢死後,他的兒子酓儀繼位。
酓儀在位27年,相當於周宣王的晚期、周幽王時期和二王並立時期,公元前791年~公元前764年。酓儀是楚國先君中第一位有諡號的君主,他的諡號為若敖。
若敖死後,他的兒子酓坎繼位,諡號為霄敖。霄敖在位6年,死後,他的兒子酓眴繼位,又稱作蚡冒,在位17年。
蚡冒在位時期,晉衞鄭秦四國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這段時期,鄭國在中原率先開始兼併其他小國,齊魯宋晉也緊隨其後,楚國也沒落下來。
楚君蚡冒擴張的方向是楚國西南方的百濮之地,也就是現在的湖北西南部一帶。蚡冒率領楚人佔領古夔國的領地,也就是現在的宜昌、秭歸一帶,並分封王族貴族(酓摯的後裔)到這裏,建立新夔國,作為楚國的附屬國。這段歷史在《國語·鄭語》中有所記載:
「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秦景、襄於是乎取周土,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齊莊、僖於是乎小伯,楚蚠冒於是乎始啓濮」
蚡冒開啓了楚國瘋狂滅國擴張的開關,他在楚國曆史上的地位,本來應該可以和首開滅國並土先例的鄭武公相提並論的,但是很可惜,蚡冒僅僅只在位17年,他沒有完成的任務,要交給繼任者繼續完成。
02
蚡冒死於公元前741年。這時候,晉國長達60多年的宗室內鬥(曲沃代翼)才剛剛開始,鄭國的鄭莊公剛即位不久,鄭國的霸業即將開啓。
楚國的君位沒能傳承給蚡冒的兒子。蚡冒的弟弟酓通在兄長死後,殺死了蚡冒的兒子,奪取了楚國的君主之位。
酓通即位後,沒有停止楚國的擴張之路。
他採取北交南攻的戰略。對北面的鄧國、羅國採取交好政策,與鄧、羅聯姻,迎娶了鄧國公室女子,史稱鄧曼。
對南面的權國,則採取進攻政策。大約在酓通34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與鄭莊公在繻葛掐架的同一年,楚國攻滅權國(今湖北荊門、當陽一帶)。
攻滅權國原本沒什麼值得重點強調的,但滅了權國之後,楚君酓通並沒有遵循以往的慣例,把新開拓的地區分封給公室貴族當作采邑,而是把權國故地設置為權縣,委派貴族前往擔任縣尹(縣長),縣尹並不享有世襲的權力。
這是楚國放棄封建制度,嘗試中央集權的開始,比齊桓公時期管仲變法搞中央集權政區制,還要早20多年。也因此,權縣也被稱作中國第一縣。
封建與郡縣制孰優孰劣,這裏不作過多的探討。我們只需要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競爭的環境下,適當的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君掌握更多的資源,增強國家對抗外敵或擴張的實力。
擔任第一任權縣尹的是鬥緡。
鬥緡是楚國宗室貴族,是若敖的庶子,而若敖是酓通的祖父。也就是説,鬥緡是楚君酓通的叔父。
血緣關係如此之近,使得鬥緡對楚國君位有想法。不過這個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鬥緡作為宗室貴族,原本可以獲得采邑,世代承襲,但酓通卻讓他擔任縣尹,無法獲得世襲特權。
在利益受損的情況下,鬥緡聯合權國的遺民造反。
不過鬥緡的反叛很快被酓通鎮壓,鬥緡本人也被殺死。至於權國的貴族遺民,則被酓通集中遷徙到權國都邑之外的另一個地方,名為那處。
這段歷史,在《左傳·莊公十八年》中有記載。
「初,楚武王克權,使鬥緡尹之。以叛,圍而殺之。遷權於那處,使閻敖尹之」
03
吞併權國後,楚國幾乎完全控制了雲夢澤以西、巫山以東這片地區,大約相當於現在的荊門、荊州、宜昌一帶。
論領地範圍,此時的楚國已經超越了江漢地區的所有諸侯國,包括周王室親封的兩個南土大國,南陽盆地的申國和隨棗走廊的曾國(隨國)。
實力的增漲,讓楚君酓通開始謀求在周王國諸侯中的地位。
原本,楚國在諸侯中的地位很低。楚人祖先雖然源自中原,但南遷到漢西蠻荒之地,而且國小民弱,又沾染了荊楚苗蠻的習俗,因此被周人視為蠻夷小國,楚人的君主也被周人稱為楚子。
雖然最新的研究表明,周朝時期並沒有嚴格的爵位等級制度,不存在「公侯伯子男」這樣的五級爵位,但「子」最初往往是對邊境蠻夷之君的稱呼。後來,子還被用來稱呼諸侯國內的大夫,雖然也是尊稱,但顯然不能和侯伯相提並論。
酓通希望在周天子(當時是周桓王)那裏謀求符合楚國實力的名號。
酓通找了箇中間人,曾國,讓曾國上報周天子,賜予楚國君主更尊貴的名號。
讓曾國代勞的方法,是出動兵力威脅曾國。出兵的時間是酓通35年,公元前706年,也就是滅掉權國的第二年。
不過戰爭並沒有打起來。曾國作為漢東大國,還是有相當的實力的。楚軍不敢強攻,故意示弱撤退,希望引誘曾軍出戰。曾軍沒有上當,堅守而不追擊。
曾軍不追擊,楚軍也不敢回師強攻。雙方各自裝叉之後,曾侯還是答應了楚君酓通的要求,代楚子上奏天子,表楚子酓通更尊貴的名號。
周桓王剛在一年前的繻葛之戰中被鄭莊公射傷,對不尊禮法的諸侯國更加反感,自然也沒有同意楚子酓通的請求。
兩年後,消息傳到楚國。
酓通先是生氣一通,緊接着,他直接甩開周天子,模仿先祖酓渠故事,自行稱王。從這時起,楚子酓通就可以改稱楚王酓通了。由於酓通死後諡號為武,所以我們也可以稱他為楚武王。
楚武王稱王之餘,也不忘報復曾國。
這一年的夏天,楚武王召集江漢諸侯會盟於沈鹿(楚都南面,今鍾祥一帶),曾、黃兩國拒不參加,楚武王以這個由頭興兵伐曾。最終,曾國戰敗,請求議和,楚武王因曾國實力尚存,還難以吞併,同意了曾國的請求。
這段歷史,記載於《左傳·桓公八年》當中。
「夏,楚子合諸侯於沈鹿。黃、隨不會,使薳章讓黃。楚子伐隨,軍於漢、淮之間……戰於速杞,隨師敗績……秋,隨及楚平。楚子將不許,鬥伯比曰:天去其疾矣,隨未可克也。乃盟而還」
04
楚武王稱王的舉動,引發了江漢地區大部分諸侯國的警覺,他們開始逐步串聯,圍堵楚國。
這場大圍堵持續了十餘年,甚至連楚國的姻親鄧國和羅國都與楚國翻臉,加入到了圍堵楚國的陣營中。
鄧國最先翻臉。
楚武王38年,公元前703年,巴國找了楚武王當中間人,試圖與鄧國交好。楚武王派使者與巴國使團一道出使鄧國,卻在路過鄧國的屬國鄾國境內時,遭到鄾人的截殺。
楚武王大怒,派遣使者責備鄧國。鄧國與楚武王翻臉,戰爭在這一年的夏天爆發,楚巴聯軍大敗鄧國軍隊。《左傳·桓公九年》中有載:
「巴子使韓服告於楚,請與鄧為好。楚子使道朔將巴客以聘於鄧。鄧南鄙鄾人攻而奪之幣,殺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讓於鄧,鄧人弗受。夏,楚使鬥廉帥師及巴師圍鄾……鄧師大敗,鄾人宵潰」
鄖國緊隨其後。
楚武王40年,公元前701年,楚武王派遣庶子屈瑕(屈原祖先)與漢東地區的貳國、軫國結盟。夾在貳、軫兩國中間的鄖國,擔心楚國會聯合他們來攻打自己,於是串聯絞國、曾國、蓼國、州國聯合攻楚。
在聯軍朝楚國都城集結時,鄖國率先發兵屯駐在蒲騷(今湖北應城)。鬥廉獻計,讓屈瑕率軍回援楚都,自己則率軍猛攻鄖國軍隊。最終楚軍打敗鄖國軍隊,四國聯軍也從楚都撤軍。《左傳·桓公十一年》有載:
「楚屈瑕將盟貳、軫。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莫敖患之。鬥廉曰:鄖人軍其郊,必不誡,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於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鋭師宵加於鄖,鄖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鬥志。若敗鄖師,四邑必離。……遂敗鄖師於蒲騷,卒盟而還。」
這一年,恰好春秋第一位霸主鄭莊公去世,鄭國從此衰落。
打服了鄖國後,楚國開始報復聯合伐楚的四國,絞國首當其衝。
楚武王41年,公元前700年,楚軍溯漢水而上,經過羅國(宜城)、盧國(襄陽南)、谷國(谷城)的地盤,攻打位於今丹江口一帶的絞國。絞國軍隊固守城池,楚軍久攻不下,主帥屈瑕採用了第一次伐曾的老辦法,示弱,佯裝撤退,誘使絞軍出戰。
絞國顯然沒有曾國瞭解楚軍,一頭扎進楚軍的埋伏圈。楚軍大敗絞軍,迫使絞國議和。城下之盟這個成語,就來自於這段歷史。
「楚伐絞,軍其南門。莫敖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扞採樵者以誘之……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左傳·桓公十二年
這場跨境作戰,原本只是為了報復絞國,並沒有吞併的意圖。但在攻打絞國的同時,楚軍後方的羅國卻派兵偵查楚軍的數量,有從背後攻擊楚軍的意圖。
「伐絞之役,楚師分涉於彭。羅人慾伐之,使伯嘉諜之,三巡數之」左傳·桓公十二年
楚武王自然很憤怒,第二年便派兵攻打羅國。羅國有備而戰,而且又聯合盧國共同抗敵,加上主帥屈瑕(屈原的老祖)因為之前的幾次戰爭得勝而變得驕傲輕敵,最終被羅盧聯軍打敗,屈瑕敗退到山谷中自縊而死。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羅……及鄢,亂次以濟。遂無次,且不設備。及羅,羅與盧戎兩軍之。大敗之。莫敖縊於荒谷,羣帥囚於冶父以聽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左傳·桓公十三年
史書沒有記載伐羅之戰的後續,不過從羅國、盧國在後來的歷史中消失來看,楚國應該又派出軍隊,最終攻滅了羅國和盧國。免除了其他將軍的罪責,應該也是激勵他們,讓他們戴罪立功,繼續攻打羅國和盧國。
盧國西北面,夾在絞國和盧國之間的谷國,應該也是在這段時期內,被楚國順便吞併了。
05
解決了羅盧兩國之後,楚武王繼續報復伐楚四國中的州國和蓼國。
州國的位置暫時沒有確切的結論,有説法位於現在的湖北荊州一帶,也有説法位於現在的湖北洪湖一帶。不管是哪一種説法,州國位於楚國南方的雲夢澤周邊是問題不大的。
蓼國的位置基本上確定了,位於湖北河南交界的唐河縣一帶。在當時來説,位於羅國的東北方,鄧國的東方。楚國滅羅之後,蓼國就與楚國接壤了。
楚國滅州、蓼兩國的時間,暫時還沒有考證。不過基本可以確定是在公元前690年(楚武王50年)之前。
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這一年,楚武王出兵攻打伐楚四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家,也是四國中最強大的國家,曾國。滅國之戰,先弱後強是普遍規律,所以州、蓼兩國應該是在這之前被吞併的。
這次攻打曾國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出兵但沒打起來,最終逼迫曾侯上報周天子賜予楚君尊貴名號。第二次是求賜名號失敗,楚君酓通怒而稱王,並打的曾國罷戰求和。
但是這第三次伐曾之戰,楚武王沒有機會經歷了。就在楚軍行軍到半路時,楚武王死在了一棵樠樹之下。
隨軍的重臣鬥祁和屈重秘不發喪,繼續行軍,屯兵於曾國境內,逼迫曾國再次求和。楚國撤軍向西渡過漢水後,才為楚武王發喪。
「楚武王荊尸,授師孑焉,以伐隨……王遂行,卒於樠木之下。令尹鬥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營軍臨隨。隨人懼,行成。莫敖以王命入盟隨侯,且請為會於漢汭,而還。濟漢而後發喪」
楚武王最後十來年的時間,結盟貳、軫兩國,逼和鄖、絞、曾三國,吞併羅、盧、谷、州、蓼五國,其擴張非常迅猛。正是在這幾年中,楚國的實力迅速膨脹,無論領地還是人口,都超過的江漢其他諸侯的好幾倍,成為潛在的超級大國。
這段時期,晉國還處在宗室內亂當中,中原的小霸主鄭國在迅速衰落,東方的齊國由齊僖公奠定了小霸主之位,又在齊襄公的經營下,吞併紀國,除掉了東方最大的敵人,也成為潛在的超級大國。
接下來,楚國的舞台,將交給楚武王的兒子楚文王。齊楚這兩頭猛虎,終將在中原相遇。
本文為寒山噴史原創文章
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公眾號
「寒山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