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建立者,在他的寶座下面,堆滿了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功臣。要説朱元璋也算是一代偉大的皇帝。從小貧苦卻矢志不渝地為了生存而不停地改變職業。
先是早年的從事放牛,地主劉德家的牛跟朱元璋和平相處。朱元璋的日子還湊合。可是,由於元朝的腐敗,下面的百姓生活那叫一個難。處於最底層的朱元璋的日子更難,沒辦法了。朱元璋就去寺廟裏當和尚。因為當地的寺廟和尚有特權:可以娶妻生子,還可以吃肉喝酒。
這是什麼和尚啊,假的吧?歷史記載的,元代的和尚就是這麼牛。不過,後來,朱元璋連撞鐘的和尚也當不成了。因為黃河氾濫,元朝賑災不利,加上修河堤不上心。激起了民變。
可是朱元璋並沒有起鬨,他還想繼續討個飯啥的,這樣安穩。結果,在義軍裏面的老鄉兼發小的湯和給朱元璋寫了封信,讓他來幹大事兒。不湊巧,這信被別的和尚發現了,準備揭發他。
朱元璋僧帽一摔,投軍去了。從此,朱元璋開始了闖關打怪的升級之路。要説誰是他的第一功臣,朱元璋自己説的話,那就是李善長了。朱元璋分封了6個公爵,李善長排在首位。其他的幾個分別是:宋國公馮勝、曹國公李文忠、魏國公徐達、衞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
由此可見李善長的地位有多高了。那麼有人就會問,那劉伯温呢?對朱元璋的幫助那麼大,他怎麼樣?
劉伯温功勞確實很大,以至於太大了,讓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有點提防他。這個人真的是太可怕了,自己想到的他想到了,自己沒想到的他也想到了,這樣的人適合打江山時候用。可是現在天下太平,劉伯温的才能就顯得有點扎眼。
朱元璋想起當年的龍灣之戰時候。公元1360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在南京城外的龍灣展開決戰。當時朱元璋是20萬大軍,這個數字估計還有點水分,陳友諒的則是60萬的大軍。這簡直就是力量懸殊啊。很多人都開始退卻了,就連朱元璋都有點沮喪。
就在這時,還是這個他當成算命先生的劉伯温站出來大喊道:此時要是不搏一把,以後還能退到哪裏?一句話説的朱元璋也振奮起來,是啊,失敗了還能去哪兒呢?也正是這一次,朱元璋開始正視這個“算命先生”,然後對着劉伯温深深地行了一禮。
要不是劉基的鼓勵,哪兒能有我的今天呢?朱元璋想着,有點感動,可是回憶又有點扎心。朱元璋又想起安豐之戰時候。公元1363年,由於上次陳友諒吃了朱元璋的大虧,懷恨在心。於是和張士誠結盟,暗示張士誠去攻打當時在安豐的朱元璋名義上的上司:小明王韓林兒。
陳友諒已經設好了圈套,就等朱元璋進去。朱元璋其實很不想去救韓林兒。但是,畢竟他在名義上還是韓林兒的下屬,這不去的話,人言可畏。朱元璋決定去救。羣臣無人反對,唯有劉伯温這時候站了出來。劉伯温不希望朱元璋去,那明顯是陷阱。就讓韓林兒自生自滅吧。
朱元璋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如果他成功解救了安豐的話,那他就可以“寫天子令諸侯”了,其次,要是失敗了,韓林兒等死了的話,我也不虧啊,我就自由了,我頭上就沒有所謂的上司了。
事情往往並不會朝你希望的方向發展。由於這是別人事先安排好的,安豐怎麼會那麼容易被解圍?於是出現了朱元璋很不高興的結局:安豐淪陷了,韓林兒卻活下來了。多此一舉給自己找了一個不值錢的上司。朱元璋反而對劉伯温的預測能力感到憤怒。
接下來就是陳友諒的表演了。他料定朱元璋會咽不下這口氣,會轉而進攻廬州。徐達都快哭了,打廬州幹毛線?那麼難打。朱元璋很生氣,這要是就這樣回去了,劉伯温還不笑話死了。得獲得點勝利再回去。
可是,往往衝動下的決定基本上都是錯誤的。廬州也是早就準備好了,就等着老朱去呢。朱元璋在那裏打得很辛苦。3個月後,朱元璋接到了侄子朱文正的求援:洪都已經被陳友諒圍了3個月了。
朱元璋這才回過味來,圈套,直覺告訴他。自己已經被牽着鼻子走了。朱元璋於是立刻調整部署,決定在鄱陽湖那裏和陳友諒一決高下。陳友諒也正這樣想。因為陳友諒這個魚販子,擁有相當於“航空母艦”的戰船。上下三層,大到上面可以騎馬飛馳。
公元1363年,八月底,雙方已經劍拔弩張,決戰在即。朱元璋看着這江面上自己的破船,又有點膽怯。沒辦法,實力懸殊啊。關鍵時刻,還是劉伯温。雖然朱元璋的軍隊船小,但是靈活啊。於是劉伯温建議充分利用我們的優勢。於是這樣的場景出現了:徐達等用自制的類似炸藥的武器,利用小船的靈活性,對陳友諒的鉅艦猛烈攻擊。
效果還比較明顯。陳友諒損失略慘重。也不知道這傢伙就是腦子不好使,還是就是個莽夫?他居然靈光一閃,想到了一個自認為很完美的計策:用鐵鏈把船連起來。這樣將士就像在平地上了。莫非,陳友諒沒看過赤壁之戰麼?
果然,這是上天給朱元璋的機會。有點常識的都會知道要用火攻了。朱元璋讓人準備了7船的炸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或許陳友諒敢這樣做,肯定也是料定不會颳風。因為,天一片雲都沒有,朱元璋看了看郭興,郭興看看他,沒辦法。
然後倆人都看向劉伯温,劉伯温鎮定的説,不急,會有風的。什麼時候呢?劉伯温説,算了一卦,風很快就到。朱元璋不很相信。這空氣燥熱的就像凝固了一樣,會有風?可是,就是這麼神奇,下午這個風還真的來了。朱元璋經過這次戰役,幹掉了最大的敵人陳友諒。
在這個大事件中,劉伯温的表現令他高興又害怕。這種能窺透天機的人,太可怕了。我覺得,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爵時候,即使劉伯温的功勞比較大,他心裏肯定也是不舒服的。因此,劉伯温只被封了個誠意伯。或許這一輩子劉伯温覺得值了,開始和一批浙東的官員和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官員相互鬥爭。
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裏。卻不干涉,你們鬧騰去吧。大不了最後賜你們一死而已。公元1368年,在劉伯温的指示下,斬殺了李善長的親信李彬。這讓朱元璋感到了不痛快,畢竟之前劉伯温出現的形象都是不和其他的官員搞在一起的清高形象。可是,李彬事件讓朱元璋感到一絲絲的憂慮。
這樣近乎神算是形象讓朱元璋覺得是時候再試探下這個人到底是有沒有野心。於是就有了歷史上那著名的談話。朱元璋問劉伯温誰可以替代李善長當丞相?劉伯温小心應對,朱元璋表面上很是滿意。劉伯温卻有點自滿了,以為危機過去了,鬆了口氣。
這時候朱元璋才拋出了殺手鐧:那看來這個位置也就你能擔當了。劉伯温想都沒想,説:我不是不知道自己不可以,但是我有個毛病就是太嫉惡如仇了,皇上你看着挑吧。意思是,除了我,你還能選誰?這句話説完,朱元璋笑了,劉伯温也笑了。
朱元璋笑終於看透你的野心了。於是,2年後,就打發劉伯温回家了。胡惟庸當了丞相。給快死了的劉伯温安了個造反的罪名,然後把劉伯温又從老家抓到了南京。公元1375年的5月,劉伯温死了,正是在朱元璋的關懷下,劉伯温在看了太醫後,病越來越重,最後一命嗚呼了。
劉伯温聰明瞭一輩子,到頭來卻在權力鬥爭中迷失了,以至於得意忘形説了那句不該説的話,真是讓人惋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