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科技11月9日訊 (記者 楊月月)自“雙減”政策推出後,涉及學科培訓的K12教培機構存續經營遭遇空前困難,相關企業的社會責任備受各界矚目。在復課無望情況下,目前精鋭教育、新東方、好未來等企業也在謀求向素質教育轉型,核桃編程、網易有道、聚能美育等從事素質教育的科技企業則推出相應舉措,通過轉課、師資培養、產品研發等多個維度,全面幫扶K12學科培訓機構儘快恢復正常經營服務。
今年10月,專做一對一高端輔導、地位僅次於新東方、好未來的K12教培龍頭企業精鋭教育經營陷入全面停滯,引發全網轟動;與此同時,公司創始人張熙被指在朋友圈“賣慘”、“早已圈錢跑路”,深陷輿論漩渦。截至目前,張熙仍未公開發聲,而有關精鋭教育倒閉、無法正常發工資等消息仍在社交媒體平台擴散。
中國網科技在採訪了多位行業人士後獲悉,外部環境只是K12教培企業全線崩盤的誘因,K12教培行業大敗局的本質仍是資本市場對基礎教育行業是否能全盤套用互聯網思維、通過資本市場變現的模式實現商業化的價值觀誤判。
有業內人士同時表示,精鋭教育“敗局”的根源在於業務擴張激進、公司戰略失當,而突然停業無法及時兑現退費承諾等行為,不僅讓精鋭教育揹負罵名,也讓社會各界對整個校外培訓教育產業的商業信用降至冰點。
急風驟雨之後,曾經歷過鮮花着錦、烈火烹油的精鋭教育還能走出困境嗎?
線下門店已寥寥無幾 被曝面臨員工欠薪停業
“雙減”政策的正式落地執行,意味着近十年來高速發展的國內K12教培行業終於被按下了暫停鍵。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11月,2021年教培相關企業註銷或吊銷的數量共計約22.39萬家,較2020年同期相比,增長約43.08%。
“家長和相關部門溝通無果,不敢再花錢報課外班”,一位家長劉女士告訴記者,自從遭遇英語教培機構“新諾國際”跑路而無法退費、維權無門之後,她也與眾多相同經歷的家長一樣,對任何一家校外培訓機構都持觀望態度、不敢再報課。而這只是今年全國成千上萬遭遇教培機構“退費難”問題家庭的冰山一角。
與地區性中小培訓機構拖欠幾百萬學費相比,美股上市公司精鋭教育拖欠的培訓費用堪稱“巨無霸”。
今年10月,精鋭教育一紙公告宣佈暫停營業,立時引發社會輿論一片譁然。據相關報道稱,精鋭教育拖欠學費高達27億元,有家長交了38萬元學費,才剛上幾節課。目前,這家過去主營1對1學科類輔導,因課時費高昂被冠以“教培界愛馬仕”的明星公司,正面臨員工欠薪停業,欠下鉅額債務的危機。
精鋭教育北京牡丹園學習中心 (中國網科技 攝)
11月3日,中國網科技記者走訪精鋭教育北京牡丹園學習中心看到,因拖欠房租,精鋭教育牡丹園店早已關停,學習中心大門緊閉,房間內佈滿灰塵。物業管理人員告訴記者,該店數月前已人去樓空。據官方信息顯示,精鋭教育線下門店遍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現如今,除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仍顯示門店地點外,其他省市縣區已查不到任何信息。
有業內人士表示,k12教培行業這幾年來發展勢頭迅猛、備受資本青睞,看起來是一條光明坦途,可外部環境一旦發生改變,資本滲入下早已千瘡百孔的外衣就被撕開了。
一位曾在K12學科培訓機構任職的趙女士告訴記者,行業內一直都對教培產業是否應全盤商業化有着不同看法,而今年國家政策對K12教培行業下重拳監管,正是因為教培產業被資本過度滲入、強用互聯網思維、唯數據論、唯用户規模論,過度商業化開發所致--“這觸碰到了政策底線”。
“資本過度介入,使得教育培訓失去了其存在的初心。機構不是通過補課提升孩子的學識和素養,而是想方設法把課程變成‘產品’,這樣不但改變了教育‘教書育人’的本質,使教育產業變成了各家通過拉生源、比拼課程銷量,用來‘跑馬圈地’的商業賽道,更是偏離了教育產業最基本的價值觀。”趙女士直言稱,她在K12教培機構任職期間,就曾被要求學一些“讓家長產生焦慮”的話術,誘導家長付費買課。而為了搶佔生源,精鋭教育等一些機構更是打出了“超前學”的概念,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越來越多家長“被迫”給孩子不斷“加碼”報班,這已經顯著背離了教育公平化的社會價值觀。
不過對於k12機構“唯續課率論”的説法,趙女士稱,作為曾經的從業者,她願意相信K12機構沒有斂財,只是經過政策劇變後,她發現互聯網思維並不適用於教培產業。
面對諸如精鋭教育等知名公司的現狀,已經報課的學生家長也有苦難言。有家長表示對追回退費早不抱希望,不過仍會為孩子的教育持續“投資”,不想讓孩子在人生髮展道路上落後他人,但會更慎重考慮機構性質和實力。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綜合研究部副主任張家勇接受中國網科技採訪時直言,2017年以來,資本市場對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和《教育法》關於放開營利性學校相關規定存在誤讀,導致大量資本無節制地湧入教育行業,將教育視為暴利產業,迅速推高了校外教育培訓市場,助長了應試教育,導致越來越重的家長經濟負擔和學生學習負擔。目前K12機構普遍採用預付費模式,此舉是為了快速回流資金不假,但若是真將資金全部投入到主營業務上,甚至是投入到規模擴張上,即便不能實現完全退還預付款,也不至於突然一分錢都拿不出來。
張家勇表示:“停業或許是部分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無奈的選擇,但對於上市公司而言,破產清算程序會更復雜一些,因為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財務賬目相對透明、運營監管措施更加完善。”
負債率高達97.94% “資本化”一路矇眼狂奔
對於精鋭教育來説,這家成立於2008年的教培機構的“突然休克”,留下的不僅僅是拖欠27億元的鉅額學費,背後更有公司長期高負債經營釀的苦果。
精鋭教育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2月28日的2021年財年第二季度,精鋭教育淨收入9.32億元,淨虧損1.72億元,去年同期淨虧損1636.7萬元,虧損同比擴大約950.73%。同時,財報顯示,2021財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精鋭教育資產總額為70億元,負債總額為68.51億元,上半年資產負債率高達97.94%。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從2015年到2019年,精鋭教育將絕大部分來自學生預付費和銀行貸款的資金,用於收購多家教培機構,以至於政策突變之下,無法應對擠兑退費及銀行貸款到期所產生的現金流壓力,這是精鋭教育今日危局的重要原因。在一些社交媒體網站上,有不少學生家長質疑,張熙依靠預收學費去做投資併購,高負債運作上市,“成功則萬事大吉,不成功損失卻由學生家長承擔”。
現如今,資本市場曾普遍看好的K12教培行業掉頭向下,此前在商業運作上一路“矇眼狂奔”的精鋭教育也已拿不出足夠現金去向曾經信任它的家長們履約。還有部分自媒體爆料稱,張熙不僅在公司上市後套現了上億資金,還長期借用公司8000多萬資金用於“個人生活”;公司上市後,張熙更是通過設立海外家族信託的形式持有公司超過35%的股份,將個人財富與公司債務及司法風險完全隔離,這波操作令張熙徹底被輿論貼上了“精緻利己主義者”標籤。
據此前精鋭教育公開表示,公司仍在極力解決運營困難的局面,回籠資金後,將首先解決所有員工墊付、報銷、工資和福利,對學生家長方面,公司成立專項工作小組處理退款事宜。可是面對線下門店復工遙遙無期,只能説精鋭教育十幾年經營積攢下來的口碑與信用,早已在這次停業風波中喪失殆盡。
轉型、轉課還是轉產?教培機構走在十字路口
截至目前,有關精鋭教育公司運行的真實情況仍撲朔迷離。有自稱精鋭教育員工的用户近日在脈脈職言中留言稱,公司仍未按時發工資,但也不“官宣倒閉”。據中國網科技瞭解,在此之前,教育圈內部有傳言稱,自今年8月起,精鋭教育就已經開始削減運營成本及員工福利,並開始合併“小區”,這一系列操作實則在做變相裁員準備。
據瞭解,今年7月,國家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正式落地,教培行業“巨震”。彼時,作為行業知名機構的精鋭教育創始人張熙仍在個人微信朋友圈稱,精鋭教育正在政府的幫助和指導下,啓動有序轉型,力爭成為行業率先轉型成功的教育企業,對員工和家長負責到底。精鋭教育也公開宣稱,公司會全面轉型非學科類領域,已開設多場針對青少年家庭教育系列講座。轉型已成為當時精鋭教育乃至整個K12教培機構幾乎唯一的選擇。
而除了轉型,轉課也成為部分K12機構的無奈之舉。同樣作為K12知名機構,巨人教育早在今年8月31日就已宣佈了因為經營困難,秋季將無法繼續向學員提供教學服務,並可能無法滿足家長的退費要求。不過巨人教育稱,現已通過核桃編程、高思教育等機構協調課程資源,以幫助學員轉化未消耗學費。
據瞭解,向K12機構伸出援手的素質教育領域機構不在少數,包括幫助過巨人教育的核桃編程,以及網易有道、聚能美育機構,或多或少的都為K12教培機構恢復營業提供素質化轉型方案。
談及K12機構轉型,張家勇表示,K12機構轉型素質教育仍有較大難度。首先,素質教育有業務門檻,K12機構仍要面臨師資以及管理團隊重建壓力。其次,繪畫、聲樂、舞蹈等市場體量有限,未來市場能否發展壯大,能否容得下更多資本進場還是個未知數。不過,對於K12機構來説,謀求轉型是迫於無奈的選擇,唯一優勢或許是其線下門店可提供上課場所,還有再利用的可能。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素質教育培訓行業市場規模逐年增長,2013-2019年複合增速為12.4%,2020年受疫情影響增速略有下滑,2021年增速達31.7%,市場規模達5239.2億元,預計2022年增速達20.5%,市場規模達6313.2億元。有分析師認為,隨着未來基礎教育人口的增多,及未來人才需求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等因素,素質教育市場規模將逐步擴大。
琴之家小提琴藝術中心創辦人李建華就對記者表示,K12機構若能將資本與線下門店充分利用起來,肯定會對市場帶來一些積極導向,讓更多社會人士關注藝術教育領域,甚至會吸引一些精英人才加入。但需要真正為教育着想,不能一切以盈利為目的。
李建華稱,K12機構若走藝術類培訓,模式會與少年宮相似,但是作為機構投資人一定是要看到盈利才能持續注資,可是藝術類培訓畢竟是非學科類培訓,沒有市場剛需,如何招生就是最大問題,營收也與過去K12業務有天壤之別。那麼如果K12機構轉型後長久無法盈利,最後也得面臨停業的局面。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