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成敗來論英雄,李自成的確算不得什麼成功人物。但按照陳勝吳廣等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標準來評判,李自成也算得了一個反抗暴政的英雄人物。
細説李自成,1644年從他率領軍隊拿下長城邊鎮,攻下北京城,再招降了吳三桂,可以説在當時逐鹿中原的幾大政治實體,優勢還不錯的。比北宋開國的形勢還要優越,至少它有了長城防線,明朝的邊軍建制都完整存在投降。
但最後卻身死國滅,成為他人成功參照的反面典型,最著名的話語就是毛主席説的:到北京趕考,千萬不得學李自成。
那李自成失敗的教訓,有哪些呢?
首先,人才匱乏,無論是出謀劃策的文臣,還是攻城拔寨的將軍,都無出類拔萃之人。
牛金星、李巖之類雖是舉人出身,但都不曾入朝為官,比之為清廷服務的洪承疇,其見識策略確實要差一個檔次。
關鍵是李自成自身的意識中,就沒有招攬人才的計劃,始終保持流寇作風。1644年前幾乎就沒有明廷政治精英投靠,而到1644年北京城被拿下,吳三桂投降。李自成還拿當初對待福王朱常洵的手段來對付其他明廷官員,強行拷掠官員家財,逼反吳三桂,徹底將還未投降的政治精英們推向他的政治對手,招致最後失敗。
其二,沒有根據地意識。漢劉邦之關中,唐李淵之關中,明朱元璋之應天,他們逐鹿中原,爭奪天下,都首先規劃好自己的根據地,為前線提供兵源、財源。而李自成前期實力不如人,被人追得到處跑,但1640年後,時來運轉,接連拿下襄陽、西安、河南,但都城也是四處遷移,可以説還是流寇意識在主導他們的行為策略。
攻打北京城,也是整個政治集團傾巢而出,沒有留下得力之人統一經營後方的關中河南地區。以致山海關大敗之後,有如喪家之犬,惶惶出逃,連穩固的落腳地也沒有。
其三、二流的人才,推出的二流策略:均田免賦。
均田免賦,早期為對抗明廷的收税策略,確實能收到收買民心的作用。當李自成自己的集團成為一個擁兵數十萬的政治軍事集團後,如何生存,不收税糧,只能靠搶掠,如在北京的行為,最後反噬自身。
李自成亂世之梟雄吧,比之劉邦、朱元璋確實差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