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公共政策設計者,如何提出海洋塑料垃圾的有效治理方案?”在大連理工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虛擬公共決策”的課堂上,同學們運用系統動力學等方法將其進行解構分析。從剛開始的一頭霧水,到團隊信息檢索,到複雜的海洋塑料垃圾影響因素路徑圖的呈現,再到數千字的論證報告,履行社會責任的使命擔當在青年學子的心中生根發芽。
大工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以課程思政為導向,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打通從思政課到專業課的最後一公里,切實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
“每一名青年學子,都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開拓者,作為教師,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更好成長成才。” 公共管理系主任劉毅這樣解釋課程設計的初衷。
生動的課堂。(陳家晶 供圖)
據介紹,該專業在“社會調查與統計分析”課程設置裏,以社會調查項目為載體,讓學生對“農村老年人社會保障”“農業轉移人口社會賦權”“公眾環保意識”等60多項具體社會問題開展實地調研與分析。這種“價值觀引領、項目驅動、學研融合”的教學模式,在提升學生科研素養、探究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同時,更意在培養青年學子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和公德意識,讓他們逐漸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認同,實現課程育人和實踐育人的有機融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那麼,新時代老百姓心中的‘城’是什麼樣的?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未來的城市發展又將有怎樣的規劃?”帶着這樣的思考,大連理工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城市管理學”課程裏,授課團隊與學生正在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城市發展的重要觀點與要求,並結合“城市管理學”課程中新型城鎮化、區域合作、城市治理等知識點,分組調研各地具體的貫徹落實情況,並通過研討來交流各典型城市案例的治理經驗。試圖打造出“中國城市發展戰略+典型案例挖掘+案例研討”課程思政模式,讓學生在調研中思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等重要觀點的真諦和內涵。(中國日報大連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