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不少農村基層學校紛紛開設校本課程,內容多姿多彩,形式多種多樣,開發方式也不盡相同。這本來是好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益必要的補充,但據筆者觀察,一些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流於形式,被當作特色化學校建設的噱頭,成為眾多博眼球的手段之一。具體來説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缺乏系統規劃,存在嚴重的跟風現象。在內容上,東拼西湊,粗製濫造。不少課程的內容都是從網上直接下載的,很多是舶來的東西,沒有多少科研價值、學術含量,更難以起到立德樹人的作用。編教材的目的只是為課程而課程,編完後,放置在學校的檔案室,充作檔案的一部分,只是在迎接各級各類部門檢查的時候,拿出來曬曬,除此之外,別無他用。學生壓根兒就不知道有這回事。
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融合不到一塊去,存在着嚴重的“兩張皮”現象。如,有的地方開發了剪紙課程,但也就僅限於剪紙;有的地方開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陰陽板課程,也就僅限於陰陽板;有的地方開發了活動課程,也就只是為活動而活動。至於開發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課程價值,缺乏系統的設計和深入的研究,導致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融入不到一塊去。課程的開發成了學生的一種負擔,他們不愛學,不願學,最終也只能淪為一種擺設。
缺乏科學的評價。評價既是課程得以落實的關鍵,也是確保育人質量的關鍵。有些校本課程雖然開發較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具備一定的學術含量。但,教師教不教無人問,學生學不學無人管,學校缺乏系統的追蹤觀察和評價機制,結果,只能使校本課程的價值大打折扣。
缺乏必要的課時保障。任何一門課程,沒有一定的課時作保障,都很難發揮作用。時下,各基層學校沒有校本課程的不多,但各班的課程表上,很難看到校本課程的影子,再加上不少學校和老師受功利化辦學理念的影響,很難把校本課程當作課程看,只是當作一種讀本,推薦給學生,至於學生學不學不管,學得怎麼樣也不管。
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建設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一項明確要求,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的需要。筆者認為,必須作出科學頂層設計,不能隨意化、盲目化。
在筆者看來,第一,校本的開發要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學生是學校發展的主體,也是成長的主體,而課程是促進學生髮展、成長的一種手段和載體。因此,在課程的研發上,應當瞄準學生的需求,缺什麼補什麼,不能大水漫灌,而是要精準滴灌。在內容的編輯上要做到目標精準、內容科學健康。
第二,要注重辦學特色。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傳承、辦學理念和辦學風格,校本課程只能在此基礎上謀劃,以辦學特色為價值座標,不能另起爐灶。
第三,要集思廣益,彙集眾智。課程的開發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活動,單靠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學校匯聚起全體教師的智慧,並聘請、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共同打造,才能確保課程的科學性、權威性、嚴肅性、趣味性、可讀性。
第四,要做好科學評估。校本課程不是一編了之,而是要做好充分的論證工作。課程的思想性、學術性、邏輯性、語言風格和特色,是否符合學生的需求,有無錯別字,等等,都要進行嚴格的審核和把關。學校審核完後,還要上報教育主管部門進行再審核,並做好備案工作。
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唯有知彼知己,匯聚眾智眾力,在精雕細琢、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才能成為學生的精神食糧,起到補鈣壯骨的作用。
(朱葉為山東省鄒城市杏花村小學教師,張學炬為山東省鄒城市中心店鎮老營小學教師)
朱葉 張學炬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