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目前線上教育發展火熱,公交公告牌、電梯廣告、電視節目、電影廣告等都能看見頭部玩家的身影,對生源和優秀教師搶奪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線上教育行業中,如何才能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呢?本文作者從延展課程類型、與學修合作,推出選修課、培養自己的教師資源池和大班課多師制四個方面做了預想。
不同年齡的課程側重不同,目前大多數的線上教育都側重在學生的知識學習區域。對學生的興趣培養、對親子關係的維護課程還很少。
一部分興趣課程只能通過線下互動和指導完成的,比如:跳舞、打球、跳繩等運動類興趣。但思維類興趣課程可以實現線上培養,比如:棋類、算法類、計算機操作類,包括視頻剪輯、自媒體培養等。
2021年必將會有更多的斜槓青年出現,而在二胎開放的00後時代,同齡人帶來壓力將會是個很大的挑戰。
因此,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是大勢所趨,學生的綜合能力、突出特長是人才選拔的重要考慮因素。在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中,親子關係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十分重要。
學齡前時期是孩子性格和習慣培養的重要階段,青春期的叛逆階段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但不是每對父母都懂教育,所以許多因不良親子關係導致的悲劇事件時有發生。
開設專業的親子關係課程能引導父母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從用户場景需求任務來分析:
1. 優點- 對平台而言:增強在同行中的競爭力,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把握新的發展方向。
- 對學生而言;增強在同齡人中的競爭力,有利於學習成績的提高。
- 對家長而言:能維護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家庭氛圍,利於學生性格的培養和成長。
- 平台:興趣課程需要實現師生的互動,體現個性化,但實現的技術難度大。運營維護量大且成本高。專業的優秀教師稀缺。親子培養課程複雜性高,而且各家情況不同,很難有針對性。
- 學生:學習任務增加,學習壓力變大。
- 家長:沉沒成本高,親子關係課程實際操作情況複雜。
先推出最熱的興趣愛好課程,加強技術攻關。有一定基礎後再逐步推出其它課程。親子課程分年齡段開設,課程講授親子關係的普遍現象和基礎實用理論。因家庭情況不同,可開設一對一的課後輔導。
二、與學校深度合作,推出線上選修課疫情期間,釘釘等平台與高校合作進行課程直播,K12線上教育同樣可以嘗試這種方法。平台可與學校合作,推出選修課程。比如:記憶訓練課程、思維拓展課程、溝通力專注力等能力培養的課程。可以提升平台的知名度,影響力和信任度。
1. 優點- 對平台而言:強勢的宣傳效果,帶動付費課程的銷量。
- 對學校而言:培養優質的人才。
- 對學生而言:學習軟技能,培養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
- 對平台而言:運營成本加大,與學校建立合作困難,課程內容受到學校管控。
- 對學校而言:因市場資本的加入,可能會導致不健康的競爭關係,影響學校聲譽。
- 對學生而言:課程任務變多,增大學業壓力。
- 平台:建立強大的選修課教師團隊,提升自我競爭力。
- 學校:選修課平台由教育部門選定,並實行區域化統一,課程和內容受到教育部嚴格的審查和管控。
師資力量是影響教育教學的核心因素,但好的資源有限,導致平台之間對優秀教師的爭搶不斷。如果能培養一批自己的優秀教師,不僅會提高平台的競爭力,也有利於業務的長期發展。
平台可在重點大學中開設商業或公益性質的教師培訓課程,在學生畢業後能夠快速進入網絡教學狀態和節奏。
1. 優點- 對平台而言:擁有了高質量的教師,一部分解決了教師資源問題,保障了教學質量。
- 對學校而言: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可選擇的職業道路,提高了就業率。
- 對儲備教師而言:多了一種就業選擇,可提前體驗線上教育行業,促進職業規劃。
- 對平台而言:投入較大,可能會面臨轉化率不理想的問題。儲備教師質量難以衡量。
- 對儲備教師而言:學業壓力增大。
平台:在課程開始前,與學生簽訂合作協議,留住優秀教師。建立儲備教師入選和就職的標準,給儲備教師良好的學習體驗。
四、名師主講,多輔導老師的上課模式火爆的線上教學平台都是雙師制。但大班可能涉及幾百或幾千不等的學生,無法兼顧所有學生的良好狀態,也不能及時回答學生的問題。此時的雙師制,輔導老師1對1看起來更像是個幌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在大班中按人數分配多名輔導老師,使雙師制更加有效、個性化。
1. 優點- 對平台而言:有力的宣傳手段,增加生源,增強用户黏性。
- 對教師而言:減輕了工作壓力,提高了工作質量。
- 對學生而言:輔導更加個性化,更有針對性,知識掌握更有保證。
- 對家長而言:增加對平台的信任度,學生學習成績提升更有保障。
- 平台:運營成本變高,多輔導教師可能導致工作不滿荷的問題。
- 教師:同崗位競爭壓力變大。
- 家長:課程費用增加。
在超級大班中,按照合適的配比分配輔導教師。
在多輔導教師的班級中,建立輔導教師競爭機制,目的是通過輔導教師對學生的干預,提高學習成績。輔導教師根據學生的錯題情況指出薄弱的知識板塊,並跟進學生的強化進度。
本文由 @NNNI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