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網上有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叫“如果取消一門課,你希望是哪門”。

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是英語。

但我不太一樣…

我沒那麼高的要求,不至於想讓哪門課直接取消。

但是如果能把語文中的作文給取消掉的話,我的學生時代就謝天謝地了。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回想剛開始學寫作文的時候,一看見作文紙上的“格子”我就犯暈。

為了提高我對寫作文的興趣,我媽甚至還給我買了五顏六色的格子紙,讓我挑喜歡的顏色寫。

雖然我到現在都記得,那作文紙是挺好看的。

但是説實話,你上面就是印出花兒來,我該寫不出來還是寫不出來啊。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然而,我依然還是逃脱不了語文老師的“支配”,不得不投入到那永無止境的重複題材。

是的,重複題材。

“歷朝歷代”的語文老師,可能都在不同的年級,不止一次地讓學生寫過一些“如有雷同,純屬杜撰”的題材。

比如説《我的媽媽》。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這個題材的作文,一般情況下寫作要求都是這樣的:

語句通順、符合實際、富有真情實感、不少於300字。

看起來,這要求是不算高。

所以你以為自己寫出來後,即便是寥寥數語,也會是這樣感人至深的。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但是當你到了老師已經不再讓你寫這個題材的年齡時,你才會發現自己似乎從來沒達到過上述的全部要求。

因為低年級的時候,語句通順就很難做到。

所以寫出來的以後,都是類似於這樣的。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當然了,剛開始學寫作文,寫個錯別字,鬧個語病什麼的,也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只要標點符號用得別太離譜,一般也沒事。

除非…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到了四年級左右的時候,這些問題基本就不存在了。

但語句是通順了,“符合實際”這方面又成了個問題。

因為在這個年齡,小學生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眼中的“實際”,能給母上大人的內心帶來多沉重的“暴擊”。

比如説這樣的,就純屬瞎説大實話。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我目測,這孩子的媽媽將來再去參加家長會的話,可能會覺得有些尷尬。

當然,如果她還真能硬着頭皮去參加的話…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到了五六年級以後,再去要求刻畫人物外觀形象,已經略顯“青澀”了。

而且就算是之前不知道怎麼幫媽媽遮掩的小學生,這時候也該被“教育”會了。

所以這時候,老師會要求你走進媽媽的內心世界,去尋找“真情實感”。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按理説,和母親在一起的真情實感實際上是最容易體會到的。

畢竟從小到大都在一起,而且對大多數小學生來説,母親就是自己的精神支柱。

但總有那母子關係“不是特別和諧”的小學生,會繼續秉承着“實話實説”的優良傳統,去走進媽媽的“內心深處”。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或者,還有這樣更直接的…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説實話,其實我覺得這些還都算是好的。

雖然從立意到文筆都不咋地,但高低還佔了一個“真”字。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而我的同學中,還有人玩過“偷樑換柱”的。

比如説一篇老舍先生的課文,叫《貓》。

你要是想不起來內容的話,原文我給你找出來了。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這位哥,愣是能從標題到內容,把所有的“貓”改成了“我的媽媽”,把所有的“它”改成了“她”,一字不差地當成作業交了上去。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知道這事後,我都驚呆了…

也不知道這位哥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反正,他好像有大半個禮拜沒來上課。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在語文老師看來,《我的媽媽》、《我的老師》這類題材的作文,基本上就是個“內定”了的“煽情文”。

畢竟母愛偉大,師恩難報。

但是到了小學生的筆下,那“驚悚”的感覺,你就感覺這恐怕是為了“解恨”來的。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當然了,咱也不能説對這樣的作文,上來就給個低分。

因為這些作文“異於常人”的另一面,也説明了小學生思維和認知的可塑性還都很強。

在這個階段,其實正是他們觀察和思考的最佳年齡。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相比於聚焦於寫作能力而言,或許多看、多聽、多想、多讀書才是更重要的。

因為這是一個邏輯梳理的過程,素材收集的過程,也是情感整理的過程。

等他們具備了相對成熟的邏輯,積累了更加豐富的詞彙量後,文字的表達能力也將會在層面上高於那些只精修篇幅的同學。

要是隻沉迷於所謂的“技巧”的話,那把作文寫成這樣,可能也就沒什麼值得奇怪的了…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雖然我的學生時代,從來都不喜歡寫作文,但坦白地説,作文還是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的。

因為這不僅僅是一篇湊滿了格子的文字,更是反映學生認知和表達水平的一面鏡子。

寫作文的同時,也是個主動思考的過程。

所以無論你是否喜愛寫作,或許都應該仔細地去在每一篇命題作文的背後,深挖自己尚未發現的思維潛力吧。

趣談教育新鮮事,大型表情包工廠。

在這裏,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歡迎關注,公號同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33 字。

轉載請註明: 作文《我的媽媽》,是如何被小學生從“催淚文”寫成“驚悚文”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