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拔尖計劃2.0?跟強基有區別嗎?為什麼清華不如北大?

這兩天,大家都在轉教育部公佈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20年度)的名單。不過,很多人有很多疑問,這名單是什麼意思?跟強基計劃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清華只有這幾個基地,不如北大,甚至不如南大、北師大等?

什麼叫拔尖計劃2.0?跟強基有區別嗎?為什麼清華不如北大?
下面我詳細來聊聊這件事。

拔尖計劃1.0

什麼叫拔尖計劃2.0?跟強基有區別嗎?為什麼清華不如北大?
既然有拔尖計劃2.0,肯定就有拔尖計劃1.0,從1.0過到2.0。

拔尖計劃是在2009年提出來的。

在2005年,當時的温總理去看望錢學森,錢老感慨地説道: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這個問話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一下子,社會媒體各界議論紛紛。首當其衝的,大學就開始反思這個問題。

其實,大學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當年上大學的時候,學校的領導在會議上已經提出,我們怎麼能培養出傑出人才?當時主要想要諾獎人才,或者是能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才出來。雖然清華到現在還沒有培養出來,但嘗試一直不斷。

2009年,教育部、中組部和財政部聯合起來,實施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當時教育部的副部長是清華大學原先的書記陳希,他主導了這件事。

清華在1998年,在物理系搞基科班,這也是在楊振寧等很多人建議下的嘗試,就是要培養世界一流物理科學家。在2008年的時候,恰巧是10年,清華把基科班的理念擴展了,擴充到了整個理科專業,包括數學、物理、生物、化學、計算機,5大學科。這個項目稱為學堂班。

在2009年,這種模式就推廣到了全國,一共有18所985大學入選。

概括一下,這個就是國家出錢,相當於在大學搞實驗班。學生素質比較好,老師也好,大師進課堂,小班上課,厚基礎,很早就進實驗室,跟外交流也很多。

這個實驗班的花費可能等於其他所有普通學生的花費,投入很大,產出有好有壞。這批學生整體水平還可以,但真正出類拔萃的人還是比較少。

拔尖計劃2.0

知道了1.0,再説2.0就很簡單了。

主要區別是,學科增加。原來是隻有理科的五大學科,現在增加了天文學、地理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和心理學,另外增加了醫科基地和文科基地。

學校增加。拔尖計劃1.0只有18所大學,現在將規劃到260個基地。

具體實施情況,在2020年,這次入選了49所高校,95個基地。兩年一共有60所高校,199個基地。跟計劃稍微有點不一樣。

什麼叫拔尖計劃2.0?跟強基有區別嗎?為什麼清華不如北大?
跟強基計劃的區別

大家看到這些,可能會迷糊,這跟強基計劃有什麼關係?是一樣的嗎?

從學科來看,都是基礎學科,強基計劃跟拔尖計劃基本一樣。

從學校來看,強基計劃只有36所大學,拔尖計劃現在已經有60所大學。

從選拔程序來看,強基計劃是在高考報考時確定,拔尖計劃一般是入學之後再選拔。

不過,從培養的方式來看,還是比較接近的。但強基計劃不能轉專業,拔尖計劃如果不行,是可以轉專業的。

現在清華里面,學堂班的要求要高於強基計劃的要求,這兩個計劃不一樣。但我不知道,在其他學校,會不會把這兩個計劃合起來運作。強基計劃去年是第一年,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估計後續還要再看。

幾個值得關注的學校

大家第一個説的就是清華基地很少,確實清華很少,因為清華只有部分理科,沒有醫科,文科專業也很少,所以2年只入選了7個基地,排到第10名。

相對來説,文理綜合類大學入選的基地比較多,如果有醫科,那就更多了。所以,前面7位:北大、南大、北師大、復旦、武大、浙大、南開等基本都是文理綜合性大學。浙大原來不是,但浙大合併4校之後,專業設置就很齊全了。

科大排清華前面,也是科大的理科專業比清華多多了,要強一些。

不過,對於名校來説,我認為能搞好幾個專業的人才培養都不錯了。如果搞一大堆,沒出現幾個人才,壓力也是很大的。

除了這些名校,有些211大學,甚至雙非大學在裏面,還是值得關注的,也許有些大學能進入下一階段的雙一流名單了。

東北財經大學、南方醫科大學、瀋陽藥科大學、山西大學這幾所學校值得大家關注。

另外,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也是值得關注的一所大學,現在氣象學確實越來越重要,幾乎每個國家級的評選中,都出現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在氣象學方面,它的學科精度可以。

最後,大家要讀這些專業還是要想清楚,大部分的專業是基礎學科,並不是以賺錢為第一目的。

附錄 拔尖計劃基地統計

什麼叫拔尖計劃2.0?跟強基有區別嗎?為什麼清華不如北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9 字。

轉載請註明: 什麼叫拔尖計劃2.0?跟強基有區別嗎?為什麼清華不如北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