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市北湧現多處教育新高地

記者 李珍梅

成立共同體,實現初小貫通培養;集團化辦學,傳統名校持續高位發展,新名校不斷湧現;實施教學攻堅行動,多措協同發力……近年來,市北區推動全區教學質量持續顯著提升,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

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市北湧現多處教育新高地

開展教研助學行動,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教研員老師每週3天分散教研聽課、每週1天集體問診聽課、每週1天基地校、包靠校沉浸式調研……市北區實行3+1+1教研模式,建立學校幹部2+1教學跟進機制,引導中小學形成2項教學管理機制(業務幹部參與周聽評課機制和周教研集備機制)和1個工作常態(定期組織召開教學管理例會)。

舉辦校區兩級學術節。第一屆學術節共有73所中小學參與,16個單位獲優秀組織單位,101個教研(集備)組獲優秀教研(集備)組稱號,33節優秀課例予以通報表彰。區級學術節通過課堂展示、成果展示、主題論壇等形式,為教師成長、學生髮展搭建舞台。實施閲讀素養提升工程,評選27所“與經典同行”整本書閲讀實驗校,召開整本書閲讀工作現場會,全面提升學生閲讀能力。

積極推進新教研項目。以“虛擬教研組”為活動載體,以大單元全景集備模式打造為主要內容的新教研,全力打造省全環境育人實驗區。在學科名師工作室、學科項目團隊、基地校包靠校三個層面,引入專業引導力量,通過技術賦能,提升教研隊伍的技術引導力。

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市北湧現多處教育新高地

實施教學攻堅行動,助推學生學習力提升

構建三級質量評價體系。以《青島市中小學(幼兒園)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實施為契機,構建常態化的區域、共同體、學校三級質量調研平台,完善大數據支持下的質量調研數據分析模式,形成區域、共同體、學校、學科四位一體中小學質量評價機制。定期組織召開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學質量分析會,結合大數據分析,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問題解決,收到明顯效果。

落實一生一策因材施教。學校制定一生一策的整體分層分類指導方案,結合質量調研及常態化數據分析,強化定向指導和動態指導策略,堅持一手抓優質,一手抓均衡。對學生不同學力水平進行精準分析、精準施策,落實到各班班主任和各任課教師,通過課堂施策、作業分層、個別指導、效果跟蹤等落實到每一名同學。連續第二年實施區域範圍內自招公益輔導,62人組成的理化自招指導團隊共設置了4個層次45個學科專題,3.1萬人次在11天內通過線上公益課堂聽課,受益人數較第一年增長73%。

外引內聯助力品質辦學。區域整體教學管理機制的變革引領市北區傳統名校持續保持高位發展,幾所新建校也已經成長為高質量發展標杆學校;集團化辦學及九年一貫制辦學成效顯著,湧現多處教學隆起新高地;2021年4月引進高校優質資源成立的青島大學市北附屬中學,也成為振興西部中小學辦學品質的排頭兵。

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市北湧現多處教育新高地

實施初小銜接行動,構建共同體發展羣落

深化初小銜接共同體改革。市北全區成立18個共同體,從體制機制上保障貫通培養順利推進。以聯合教研、公益課堂、合作研學、家校互聯、特色社團等方式,組織形式多樣的初小銜接活動,引導小學為初中輸送更優質畢業生。同步實施“尋標對標爭創一流”攻堅行動,對標區內外名校,在學校管理、教學質量、教師隊伍、辦學特色等方面對標看齊,有力提升學校辦學質量。

推進教育教學一體化提升。打通學段間隔,以共同體為單位立足課堂改革,建立課程體系,優化作業設計,做好課後服務,快速實現“學段無縫連接、學校縱向協作”的管理新模式。實施共同體捆綁評價,以初中學校為引領,緊密結合“雙減”要求,深研減負提效、提質增效,推動共同體跨學段“大教研、大集備”常態化。

開展銜接教育項目研究。突出“關注有效銜接,共研育人進程”核心,科學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習慣、興趣。與青島大學基礎教育研究院合作,通過高校專家指導,以課題研究為載體,推動共同體確定項目專題,實施跨學段項目式科研。市北區教體局《基於教育共同體的初小雙向銜接課程建設研究》成功立項為青島市“十四五”教育規劃重點課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0 字。

轉載請註明: 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市北湧現多處教育新高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