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司馬光,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七歲那年砸缸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出現在小學課本,為了教育孩子們遇事切記要不慌不亂、沉着冷靜才能想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司馬光出生貴胄,從小就勤學好問,喜歡聽父親講《左傳》,然後再自己組織語言講給別人聽,這是哪有孩童的無知模樣,儼然就是一個小大人。有一日司馬光幼時和其他孩童們在院子裏嬉戲,古代人都喜歡在院子裏放置一個水缸,祈求家族人丁興旺,他們打鬧的院子裏也有一口比孩子身高還高的水缸,裏面裝滿了水,有一個孩子玩捉迷藏的時候爬上水缸,但是一個不小心,掉進了缸裏,那孩子不會游泳,水缸的深度又比小孩身高還高,眼看小孩漸漸沉入水底,別的孩子都受驚嚇,紛紛衝出院子找大人求救,只有司馬光不僅不慌亂,然而冷靜地四周,發現一塊大石頭,二話不説拿起石頭就使勁往水缸上砸,終於''砰''的一聲,水缸破了,水流了出來,被淹沒的小孩也驚魂未定地爬了出來。這件事讓司馬光出了名,人們紛紛為一個孩子的智慧感到欽佩。
這個故事在中國流傳了一千年,人們都對司馬光這個主角讚不絕口,然而這件事的另外一個主角---被救的那個孩子,你知道是誰嗎?
他就是上官尚光,他一直記着他們七歲時的舉動,正是因為司馬光的機智勇敢,自己才能活下來,成年後的上官尚光搬家到城西的西龍堤,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並且讓後代銘記這件事,他在居住的地方建了一個小亭子,取名為''感恩亭'',以表達自己對司馬光的恩情的銘記。
這位上官尚光的詳細信息我們已經無從考證,因為他從未出現在正史的記載中,但是現在在光山縣居住的上官家族的家譜中有詳細記載,而且在那裏上官家族的後代都很清楚這個故事,後人為了紀念兩位先輩,還把自己居住的西龍堤改名為上官崗和尚光崗。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