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同學問我,經常看到有海外留學回來找不到工作的,或者還不如國內一般大學收入高,海龜即海帶。或者是在國外工作但同期的同學已經在國內有很好的工作,結婚買房生活安定。而海外留學經歷的反而花費大量學費不説,錯過了國內發展機會。那是不是隻是追求生活安定有一份工作的話沒必要再出國留學了?
這個問題其實我以前回答過,不要説普通留學生了,前兩年我回國都會被親戚鄙視一下:你背井離鄉吃那麼多苦不就是為了衣錦還鄉嘛?而你現在看上去也不像有好工作的樣子。那個誰家的孩子工作好收入高,加上買房早,也沒出國不照樣過的挺不錯嘛,前兩年還讀了MBA都是碩士文憑了。早讓你媽把送你出國的錢拿來買房你們家不早就身價千萬了,不比你在國外一個人吃苦強?
這話你還沒法反駁,因為層次不同所以他們也不會理解你出國經歷的重要性,你也不會想過他們的生活。只能不聊這事。
但就在現實中,其實這種想法依然存在:海外留學既然現在回來也就是普通收入,有時候還不如國內一個不錯的大學畢業就職好,加上留學費用不菲,少則10多萬人民幣,多則上百萬人民幣,如果只是為了以後有一個更好的生活和工作,還有沒有必要去留學呢?
但其實説這話的一般不是父母,至少不是孩子已經適齡上學的父母。如果是一般家庭的父母,應該能體會到孩子在國內上學的難處。我要和學生和家長們説,正是因為我們要一個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才必須去留學,因為這真的是迫不得已。
中國實行9年義務教育制度,9年義務教育制度之後是自主考學,決定是去高中還是去技校職高,也就是我們常説的中考。
而我們中考能考上高中的有多少人呢?
2019年全國平均普高率為57.73%,越是人口大省,普高率越低。而這個普高率是不管民辦、國際、或者是你花不花錢的,只要上了高中就算在內。
也就是説,在中考階段,我們大部分已經被分流了一次,只有一半人能上高中。
再到高中考大學階段,大學的合格率反而比中考合格率要高很多,因為二本三本大專等大學招生人數都快趕上參加高考人數了,相信再過幾年和日本一樣的“大學全入時代”也會來臨。但看看主要分佈就可以看出來,基本上能考上重點大學的,985和211之類的基本侷限在那些重點高中,如果去了一個普通高中基本和好學校無緣。在國內的教育模式下,如果你小學不努力不能考上一個好的初中,那就意味着你很難考上一個好的高中,也就意味着你很難考上一個好的大學。
如果從國家政策來説,這個方針可能沒錯。讓學習好的人上大學當白領和成為研究者,而讓學習能力一般的當藍領技術工人和一般職員,畢竟大家都有“美好的前途”。但在國內現在這種輿論環境下,高中都上不了則意味人生失敗,也就意味着你只能去一箇中專技校,以後成為社會的低層。
而就算你考上了不錯的高中,中國還有教育資源不平衡的問題,浙江、福建、山東、廣州等省好學校偏少,浙江這種經濟大省唯一的985和211就是浙大。同樣是經濟大省福建只有一所985和一所211,高考大省競爭遠比北京上海激烈的多。
就算真的考上了大學,等到4年以後你去就職的時候,又會發現競爭力不夠了,內卷化的加重導致學歷文憑已經直接忽略掉本科文憑了,更多的人要去考研,加上研究生考試比高考公平的多,也促使很多對本科學校不滿意的學生再去考一個更好學校的研究生。2019年考研人數達到340w,2020年雖然未知,但由於疫情影響,可以預期在就職不理想的情況下會有更多的畢業生加入考研大軍中來。那有多少人會考上研究生呢?能達到20%的合格率麼?沒考上的人怎麼辦?
藉着改革開放的東風,十幾年經濟發展的潮流,中國城鎮居民只要買房早一點,家裏有個幾十萬的還不是難事。中國2015年才全面開放二胎政策,這之前都是獨生子女為主,就為了家裏一個孩子,有6個錢包可以用,那在這麼嚴峻殘酷的教育環境中是不是可以把孩子送出國留學,多利用海外的教育資源呢?
也因此才有了國際高中在國內遍地開花,條件好的家庭可以讓孩子去上國際初高中,畢業去海外留學。高考失敗了可以去學外語,用語言能力和高考成績申請海外院校。或者去像日本再參加入學考試,大學考研失敗了可以去海外考研。再看看各個地方對人才的爭奪,永遠是海外學校更吃香。
就算家庭條件一般,只要早作準備其實也完全有機會去海外留學,讓孩子加強外語學習,打好外語基礎,一個可能和重點高中或國內好大學無緣的學生有3-4年的時間學外語已經足以申請到海外不錯的院校,同時家裏還能在這幾年裏多準備一些資金,那些在教室宿舍裏啃書本考外語證書的基本都是早早就決定以後要出國的學生。就算真正的貧困家庭,依靠孩子自己努力出國翻身的也不大有人在。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出國留學?是這時代逼迫我們如果不想被時代淘汰,就只能選擇迎難而上。只要這個時代不改變,留學永遠只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