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看清這幾點,和田玉“小白”變“老炮”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經典

對於和田玉,從初涉此道懵懂的小白,到久歷沉浮寵辱不驚的老炮,其間當然是要經過一番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真偽考驗。也得與一眾三教九流的業界人士有幾多接觸,想走終南捷徑,秒變專家,那純屬是異想天開。

( 這皮色細思極恐)

但同是面對和田玉,此二者的欣賞視角與評價觀念常大相逕庭。這之中便有了些許計較,值得玩味。

首先越是初學者,對於和田玉越是喜歡白度高或是黃色濃,皮色豔的玉石,總之是青睞於玉的顏色。

資深人士則更看重和田玉的質地,當然要想品出和田玉質地微妙的變化那也絕非一日之功,這也太難為初學者了。

而片面的追白,難免誤入俄料的歧途,近乎偏執的追求黃沁籽玉或是豔麗的棗紅皮,則又多會步入染色工藝的陷阱。這對於初級和田玉愛好者來説都是極具風險的。

(好色的下場)

“好色”可能是人類的本性吧!能邁過這道門檻的小白本就不多,可他們又多執着於完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況且人家在購買和田玉時又數以萬計的掏出了毛爺爺,就更有必要對商品有些要求了。

對於這個問題,記得一位資深的參友曾經如此反駁過:你買房買車,花幾千萬的彩禮娶回家的漂亮老婆,你可以保證她身上一星點兒的傷疤和雀斑都沒有嗎?以現在的行市,恐怕有不少姑娘臉上的零部件都未必是“原裝”的。那你憑什麼要求一枚天然籽玉纖塵不染白璧無瑕呢?

這位仁兄的話裏有些物化女性之嫌,在此參玉替他向廣大女同胞道歉,但是這也足以證明過於苛責和田籽玉似乎既不近人情又有點違背客觀自然規律。這不僅突顯了初學者對於和田玉過份要求的幼稚,也折射出了他們對於生活過於理想化的認知。

而對於山料與籽玉,初學者則會覺得二者差異不大。甚至由於山料多潔白少瑕,籽玉卻多“劣跡斑斑”,不少人反而會對山料的第一印象更好一些。

老道些的藏家則會懂得從棉、綹、裂、沁、漿等天然籽玉瑕疵中分析出可靠的鑑定特徵。同時他們更懂得由山料到籽玉的自然淘汰過程中可分析出二者的真實價值相差豈止萬倍?“重籽輕山”就成了這兩類愛好者對於和田玉認知的另一大差異。

至於產地,小白們要麼極端的迷信新疆,要麼就被忽悠得認為“天下大同”。但老炮們卻多堅持以玉質為準繩,以新疆籽為主體,優質的俄籽為補充。

對於和田玉的價格,兩者的分歧尤其巨大,品質卓越的精品,老炮們常會網開一面的願意多加些銀兩入手,小白們卻總是覺得太貴。而面對量產劣貨時,行家裏手們都持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的態度,小白們則會認為,好歹也算是玉呀?怎麼着也值些錢吧?

評價雕工時初學者會驚歎於精妙淫巧的炫技,例如各種鏤空、活環、薄如禪翼的賣弄。而資深玉友卻會欣賞比例均稱,法度森嚴,簡單大氣的作品。因為禮教規制才是傳承千年的玉器審美法則。

談到玉文化,小白雖心嚮往之,但確實難以言狀,(有個別商家因為自己的文盲身份,甚至全然否認玉文化的存在,話説哪怕是吃飯,我們尚且都可以衍生出飲食文化,何以伴隨人類文明數千年之久的和田玉就非得與他一起沉淪為文盲呢?)

老炮們經常由玉文化而聯繫中國傳統文化。在精研兩者的基礎上,有機地與生活哲理相結合,昇華為人生大道加以參悟,可謂是“由玉而德,由德而道”的一個過程。

同時,和田玉領域的初學階段,人們往往會恃才傲物,心態上有一種唯我獨尊的優越感。可是等他們從小小的一顆和田子玉中看盡世間百態,品出正道滄桑後反而會更為謙虛謹慎,雲淡風輕。

今天多數媒體都在鼓譟拿和田玉作為升值保值的投資工具,參玉反倒以為與其投資身外之物,不如投資在自身的學識與修養上。對於和田玉的收藏與品鑑,恰是我們這一路最好的伴侶與開示者,此等價值又豈是白水真人所能企及的?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