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葛格
10月18日,北京市美后肆時·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舉辦了《學校是比家大一點的地方》新書發佈活動。該書歷時兩年,內容最初來自於2016年9月正式創立的一土學校的溝通平台上,老師們分享的教學心得和給家長的教育建議。最終,全書共收錄105封由一土學校的老師們寫給家長的信,涉及認知自我、追求美好、溝通協作、學會學習及敢想敢做五個核心素養,展現了真實有趣的教育過程。
在活動上,諸多與會嘉賓也圍繞着學校教育中的師生關係、成全式教育生態中的挑戰進行了對談。就像經典的教育類作品《窗邊的小豆豆》中所描繪的夢想校園“巴學園”一樣,美好的教育需要情感的連接,也需要老師和家長們帶領孩子一起,積極應對各種新的挑戰,在過程中體會教育的力量和深邃。
《學校是比家大一點的地方》,分上下冊,圖為書封。
是什麼驅使老師保持耐心和善意?
“當下,我們需要怎樣的師生關係?”是本次活動首場圓桌論壇的主題。在疫情有所緩和,學生能夠逐步重返校園之後,很多家長紛紛感嘆“神獸歸籠”。與孩子在家中長時間的相處,直面孩子本該在學校度過的時間,也讓許多家長體會到了一些不易。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史靜寰認為,疫情期間家長獲得了難得的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可能有很多家長抱怨、批評學校,但疫情有了這樣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會發現跟孩子在一起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那麼,連家長都覺得不能控制孩子的時候,作為一個真正的好老師會怎麼樣?史靜寰給出的答案是“老師不會放棄”,因為這是“老師所有的專業能力、專業素養”。
10月18日,《學校是比家大一點的地方》新書發佈活動圓桌論壇環節,“當下,我們需要怎樣的師生關係?”是首場論壇的主題。本次活動由中信出版集團文藝社和一土教育聯合舉辦。
史靜寰在會上談到,教師的愛和專業素養,是教育這個職業所具有的真正內涵。而對此,《三聯生活週刊》資深主筆陳賽提出,“我覺得愛是很難的事情,我作為一個父母,都很難保證時刻去愛我的孩子,老師能夠保持那種耐心和善意的能力是怎麼來的?如果這個可以回答的話,我覺得更多學校的老師可以從中獲得啓發。”
對此,一土學校的語文教研組長何燁認為,喜歡孩子就像對大自然一樣,有時晴、有時陰、有時下雨、有時打雷。懷着這樣一份喜愛和孩子們説每一句話、做每一件事情,是在一土的師生關係中最特別的。同時,師生之間的信任感也是相互的,老師相信孩子能夠面對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學生也會因為信任老師而袒露自己的感受。但老師也和家長一樣經歷過崩潰、挫折,需要支撐自己。老師也需要學會和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當我感覺孩子們的行為讓我真的很生氣時,一開始我其實會忍,後來我覺得自己的情緒到一個點爆發了,這對他們來説是更大的傷害。我開始慢慢從其他老師身上學會平靜地表達,説‘你們做了什麼,老師現在感覺很不好,你們能不能幫我想想辦法。’孩子們這個時候會説,那麼怎麼做會好一點。如果真的爆發了,我也會跟他們説,‘剛才這樣子我覺得很抱歉,但是老師跟你們一樣,並不能夠永遠無條件地接受你們,你們和老師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這讓我覺得自己變得更真實。”
在和諧的關係裏面,美好的教育自然會發生
在一土教育聯合創始人、CEO申華章看來,一土教育所做的,其實是迴歸本質。他説,“在和諧的關係裏面,美好的教育自然會發生。所以我想,我們做教育無非是讓學生愛學習、會學習。”這種美好不僅是讓孩子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體會到快樂、平等及尊重,一土學校教師李如玥也在分享中提到,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看到自己的過去,也是體現一個人對於生活熱愛的過程,“其實小孩的世界很真實,也有很不美好的地方,互相掐架,會有矛盾。但是他們之間也會發生一些很純真、很有意思的事情。要懷着一顆觀察者、賞識者的心,去發現這些生命。”
一土學校教師馮春説,當師生關係能夠是舒服、自在的時候,“真的就是像在家裏面一樣,孩子們很放鬆。因為我經常看到小朋友是坐在老師的膝蓋上,聽老師在讀繪本,要麼就是在操場上,老師們都是在跟小朋友們一塊兒踢球。如果有小朋友出現問題的時候,老師會蹲下來看着小朋友的眼睛説,‘請你看着我的眼睛聽我講。’我們和孩子們的關係亦師亦友,特別舒服。”李如玥也説,“我和孩子們是互相的引領者。對於孩子們來説,我們是他們生命中的過客,在幫他們儘量適應社會,儘可能地保留純真。而孩子們能夠讓我回憶起自己童年時候的感受,在感同身受中,讓我理解他們現在為什麼會這樣做。”
一土學校的老師們。
從棍棒教育到成全式教育,要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一土學校的創辦人,也是《學校是比家大一點的地方》一書主編的李一諾, 2016年以個人身份在北京創辦一土學校。李一諾發現,很多家長為了更好的教育一心想把孩子送出國,但這些孩子卻沒有展現出真正優秀個體身上具備的創造力、潛質。為此,李一諾引出了第二場圓桌論壇分享“靜待花開:成全式教育生態我們面對的挑戰是什麼?”
從最早的棍棒教育、競爭教育、淘汰式教育,到賞識教育、個性化教育及成全式教育,關於教育的理念以及要應對的挑戰也在不斷髮生變化。中國教育智庫網總負責人鄭德林以“成人之美”對不同於選拔式、淘汰式的成全式教育進行了概括。他認為,當前的教育生態下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挑戰。首先,評價體系在重構。不僅是對作為學習者的孩子有了新的評價維度,同時也對學校、老師、師生關係等教育價值觀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個方面是當下和未來的不確定性。在快速變化的社會,需要有新的教育思維。第三個方面是對未來的敏感思考,需要考慮到孩子未來的發展。
臨牀心理學博士、註冊心理師,同時也是一土學校的家長李松蔚認為,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不僅家長承受着教育孩子的壓力,老師也處在夾縫當中成為焦慮的承載體,無論如何做,永遠有批評的聲音,而好的教育生態應該能夠承載住家長和老師們的焦慮。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以欣賞的眼光,去接受每一個人的不同生活方式。
在希望大家能夠用一種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同時,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蘇世民學院副校長錢小軍也認為,“最大的挑戰是大環境比較難以去改變,但是我覺得能改變的是我們自己。”
題圖來自電影《放牛班的春天》(2004)劇照。
作者丨葛格
編輯丨羅東
校對丨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