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現在我們生活在城市裏,也面臨着大量的家長和孩子對於教育的各種憂慮,其中最為突出的一種現象就是,大家拼命地去競爭那些所謂的優質教育資源,並且產生了學區房的現象。在一些超大城市,一平米的學區房,價格甚至高達二三十萬元。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怎麼辦呢?一個比較直觀的,憑直覺作出的政策建議,就是進行優質教育的均等化就可以了。問題是優質的教育資源均等化是什麼意思,究竟要如何實現教育資源均等化?
首先需要解釋的問題是,優質教育資源是如何形成的?有些朋友可能會説,這還用問嗎,優質學校裏通常有好老師,教學設備也會更好。這個我不否認,好的學校有好的老師當然非常重要。但是教育經濟學的研究會告訴你,一個好的學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們把它稱之為“同羣效應”。
同羣效應指的就是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同學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你周邊的孩子如果更加優秀的話,你自己的學習成績也會更好。用中國的古話來講,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恰恰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原因,我們中國古代的傳説裏有一個“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指孟子的媽媽要給自己的孩子尋找一個比較好的社區,要居住在文化人附近,這樣才能給自己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生活環境,講的大概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有了好的學生以後,就會有好的學習環境加上好的師資,這樣就形成了有一些優質資源集中在某一些好的學校,學校和學校之間的教育質量就會出現差異。
第二個造成優質教育資源比較集中的原因,跟空間分佈有關,也就是説優質的教育資源總是集中在一個城市的某些地區。為什麼有這樣的一種現象?我們可以結合中國和美國的差異來理解。在美國,一個學校的教育經費來源於它所在的社區的物業税。也就是説,如果一個地方的房子越好,房子越貴,這個小區的居民交的物業税就越多,用來發展當地的教育的錢也就越多。這個時候,一個社區的學校跟社區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房價就直接掛鈎了,這就形成了教育資源在空間上的不均等。美國這種制度它是一把雙刃劍。在局部來看,它有可能導致的是教育資源跟房價跟居民的收入水平掛鈎。但是也恰恰是因為物業税,假如在一個遠離城市的郊區的地方,形成了一個富人區,那麼這個富人區很容易通過物業税這樣的制度,來使得周邊的一些教育質量能夠好起來。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中國的孩子到美國去讀高中,但這個高中有可能它並不是在城市的最中心,而是在城市的郊區這樣一個現象。
我們中國情況是怎樣的呢?中國的教育資源主要是由城市的地方政府來提供的。這個時候有兩個原因會導致優質的教育資源集中在中心城區。
第一個原因是歷史原因。因為中國的城市在不斷地擴張,尤其是一些特大和超大的城市,在過去二三十年時間裏,城市面積擴張得非常快。但是我們一些傳統的所謂優質的中小學,其實大量集中在中心城區。儘管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城市政府已經作了大量的努力,把學校往郊區去做空間上的均等化的分佈,但是由於歷史上長期積累的原因,優質教育資源大量集中在老城區,這種現象仍然很難得到徹底地解決。
另外一個原因,跟中國的教育財政有關。現在中國是規定地方政府對於教育財政的支出必須要佔到GDP的4%。那麼由於在一個特大和超大城市裏,往往市中心這個地方有特別多的經濟活動,所以它的税收也就比較多,GDP的規模也就比較大。這個時候中心城區的一些老學校,特別是那些優質的學校,反而有可能得到相對更多的教育資源的投入。上面這兩種因素疊加起來,就導致了中國特大和超大城市內部在空間分佈上教育資源不均等的現象。
有了這樣一種現象以後,學區房的概念就產生了。因為總體來講,中小學的教育資源往往是採取一種就近入學的制度。不管是在美國式的制度之下,還是在中國式的制度之下,教育這樣一種公共資源,僅僅是服務於一個非常小的空間範圍之內的居民的。如果太遠的話,要麼就是長途通勤,要麼就很可能要產生寄宿制。但寄宿制學校畢竟在中國城市裏不是一種主流的方式。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好的學校在空間上分佈是不均勻的,而且好的學校往往又只服務於周邊的社區。要去上好的學校,怎麼辦?這裏理論上來講有三種辦法,但這三種辦法也會產生各自相應的後果。
第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市場機制、價格機制,好的學校收費高。但是這種配置資源的方式很容易引起讀者的一種反應,那就是把優質的教育資源配置給了富裕的家庭,它顯然會導致家庭之間教育機會的不均等。
由於有了這樣一種擔心,第二種配置優質教育資源的辦法產生了,那就是政府控制優質教育資源的價格,讓學費不能太貴。但是問題又來了,如果採取這樣的一種方式的話,當價格被控制住以後,一定會產生供不應求的這樣一個結果。那麼優質教育資源到底配給誰?既然價格機制沒有了,那麼第二個辦法憑關係,於是在中國歷史上就曾經出現了“條子生”這樣一種現象。
第三種辦法,就是學區房現象。學區房實際上是在行政配置教育資源和市場配置教育資源當中的一種結合體。也就是説,在學校的收費方面,通過政府的力量把學費給控制住,但是大家就找到了另外一種競爭優質教育資源的辦法,那就是買房子。於是大家今天所看到的學區房價格更貴,其實它比普通住房更加貴的那一個部分,嚴格説不是房價,是學費。而且在中國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是,買房子是優先可以讓自己的孩子上學的,而租的房子就算在學區房範圍之內,恐怕也是沒有機會的。這樣一來就更加使得房價跟社區的學校的教育質量形成了正相關。
在這樣的一種制度之下,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來實現教育的均等化,怎麼辦呢?是不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沒有機會了?其實結果可能也沒有那麼糟糕。我給大家介紹三個有可能使得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也有機會接觸到優質教育資源的機制。
第一,最為重要的機制就是獎學金制度。前面我們説過,在比較好的學校裏往往是因為同學之間產生的同羣效應,使得好學校成為好學校。獎學金制度就是指學校給來自於低收入家庭的、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孩子提供獎學金。這種制度一方面能夠讓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因為這樣的孩子比較優秀,學校也有激勵,通過吸引這樣的孩子,能夠提高學校的學生質量。它是一個公平和效率兩者兼顧的一種做法。
第二,就是所謂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一種做法是對教育資源進行分流,一部分民辦的優質的好學校,允許它採取市場化的收費,然後通過一個税收的方式,把優質的學校的學費,轉移到政府的財政收入裏,然後再把財政收入用來去補貼其他的相對來説比較普通的學校,來實現不同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的均等化,通過教育財政投入的均等化來實現。
還有一個做法,現在我們已經有些城市在做,就是擴大學區的範圍,或者打亂學區。今年這個學區包括A學校,明年這個學區就包括B學校,使得家長很難對哪一個小區對應着好的學區進行判斷,這個就使得學區房的投資價值被弱化了。但是這個辦法也會產生一個新的麻煩,就是最後可能誰來上好的學校要取決於抽籤。也就是説,在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擴大了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社區的範圍,但是結果到底誰能來上好的學校,就取決於運氣。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正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公平,可能存在很大爭議。
第三,就是從總體上增加教育的投入,特別是在一些特大超大城市,我們有大量的外來人口相對集中居住在郊區。隨着城市面積的擴張,就需要對這樣一些人口增量大的社區加大教育的投入,來改善教育的質量。同時增加同一個城市內部不同居民的教育獲取的權利的均等性。我認為這一點在我國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