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對華再次出手:被曝出要永久封禁59箇中國手機應用程序(APP)。
據《印度時報》網站消息,將在今年6月永久禁止的59款中國APP,打擊範圍頗廣。而給出的理由,仍是老生常談的所謂“維護國家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自2020年6月以來,印度政府針對擁有中國背景的手機應用程序採取的第5次禁用措施,據印媒統計,這些“前所未有”的行動共波及267款應用程序。
這……大概就是傳説中的反華“上頭”吧。
而一套所謂的反華組合拳打出去,高漲的民族情緒之下,更為務實的問題是:大規模封禁之後呢?替代方案是否存在,以及何時能到位?考慮到印度一向驚人的辦事效率,也無怪有網友真誠發問:印度説很快會提供克隆版本的APP……但關鍵是,克隆出來能用嗎?
如此一來,到最後遭殃的,恐怕還是廣大印度手機用户們。
但在關心此事的外國網友看來,如果印度持續對華搞經濟封鎖那一套,恐怕被連累的除了印度百姓,還有他們的總理莫迪:
“莫迪這是正在步特朗普的後塵吧……”
這條犀利評論,不能不讓人想起過去幾年時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借關税、封殺等手段對中國經濟和企業的步步打壓,以及由此所引發的一系列摩擦和爭議。而這些舉措帶來的後果,世人更是有目共睹:2020年中國經濟逆勢增長2%的同時,美國經濟增速是-3.6%,與此同時,美國國內失業率飆升、營商環境遭到巨大破壞,而吸引外資規模也由曾經的第一倒退至第二,而代替美國成為第一的,是中國。
一通操作下來,可謂損人不利己。
對這一慘痛教訓,印度似乎視而不見。但外媒顯然早已預見到了後果,對此英國《金融時報》概括得很到位:印度試圖讓中國遭受“經濟痛苦”的任何嘗試,都將損害印度自身,“印度針對中國的經濟報復將適得其反”。
而導致這一局面的深層原因,在於印度對中國製造的高度依賴。
據外媒介紹,中國從印度的進口主要是原材料,比如棉花或鐵礦石,可從多個渠道購買。但是,印度從中國進口的產品,比如電子產品、太陽能電池板、活性藥物成分、電池和電動車零件,在速度、規模和價格方面沒有可與中國相比的替代性供應商。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雜誌分析稱,印度需要中國的電子產品,用以支持其頗為重視的數字經濟,這是印度少有的幾個創造高薪就業崗位的行業之一。這也是為何在營商環境對中國企業如此的不利的背景下,去年印度宣佈對中國一批APP初步封禁後中國手機在印銷售仍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也正如中國商務部此前就印度封禁中國APP作出回應所説:印方有關做法,不僅損害中國投資者和服務提供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損害印度消費者的利益,損害印度作為開放經濟體的投資環境。
而直接的副作用早已顯現。外媒稱,印度本土初創企業長久以來都得到了中國企業的大量投資,印度本國銀行因各種原因而不願投資這類公司。但是印度採取的“敵視”中國企業的行動,令很多公司望而卻步。
關於這一點,其實許多外國網友也早已看得明明白白:“這無非是希望通過經濟封鎖來保護本土企業,希望本土企業能承擔起為印度經濟提供動力的重擔。但是,這種嚴格的經濟控制措施永遠無法奏效……自由市場企業為每個人,每個公司,每個國家提供了自由,以找到自己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買無賣有的組合確定了國家的經濟基調……(希望印度)嘗試並幫助建立其一個讓所有人都盡其所能,一切都蓬勃發展的全球經濟體!”
來源: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