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自古以來,便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乃中國道教聖地,自唐代以來,武當山便得到我國曆代皇帝的重視,其中唐太宗敕建“五龍祠”,元成宗封其“武當福地”,明成祖朱棣更是命隆平侯張信等人,率領工匠30餘萬人,大修武當山,自此,武當山稱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
時至今日,武當山上已有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達到2.7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5035件,早在1994年,武當山古建築羣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乃國家5A級旅遊景區,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遊客及信徒,來到此處膜拜。
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武當山上最有名的香爐,它便是“天下第一香——龍頭香”,然而由於該香爐特殊的位置,導致數百年來,無數人在此喪命,於是乎該香爐被稱為“奪命香爐”,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何眾多敬香者寧願付出生命的代價,也要來此敬香呢?
這“龍頭香”,位於武當山南巖“天乙真慶萬壽宮石殿”外絕崖旁的一座雕龍石樑之上,該石樑懸空伸出2.9米,寬約30釐米,上雕盤龍,龍頭頂端,便是這精美無比的“龍頭香”,不知當年是哪位工匠,採用了圓雕、鏤雕、影雕等多種手法,巧妙地鑿刻出兩條合為一體的龍,造型渾然,且兩條龍呈現仰視狀,吞噬着一團“火球”,彷彿下一秒就會一飛沖天,翱翔於懸巖萬仞之上,令人歎為觀止。
根據資料記載,這兩條龍,乃當年玄武大帝的御騎,當年玄武大帝就是騎着它們,四處巡視。後來玄武大帝在這裏修煉了42年,成功得道昇天,故而此處也叫做“飛昇台”。
自古以來,我國便有“燒香”的習俗,《詩經》中記載:“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即周文王升煙以祭天,不過此時的燒香,專用於祭祀,而且過程非常繁複,三祀皆積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
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打破這一傳統,畢竟漢武帝他老人家一心想着長生不死,各路神明他都會敬,要是敬每位神明,都要搞祭祀活動,豈不是太麻煩?
於是乎一夜之間,燒香敬神成為非常簡單直接的事情,只要你心懷誠意,就能敬香。後來人們還發明瞭“香爐”,簡直隨時隨地,都能燒香。而在燒香中,又以“龍頭香”為尊,所謂“龍頭香”,指的就是“第一炷香”,在所有燒香敬神的活動中,“龍頭香”最為重要。
而一個人若是能在道教聖地武當山燒上一炷“龍頭香”,那簡直是一生中最大的幸事。
據悉,凡是來到武當山想要燒龍頭香的人,都要跪着從窄窄的龍身上爬過,爬到龍頭處,接着心懷誠意地下跪,點燃香火,最後再以跪立的姿態退回平地。
若是在平地上完成這一系列動作,可以説簡單地不能再簡單。可誠如上文中所書,武當山這“龍頭香”位於萬仞峭壁之上,一個不小心,就是粉身碎骨。但即使如此,數百年來,仍然有無數信徒願意前來敬香,他們甚至把那些意外墜落的人,稱為“不虔誠者”。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康熙帝得知此事,勃然大怒,於是下令禁燒“龍頭香”,並設欄門加鎖,川湖部院總督蔡毓榮還立下《禁燒龍頭香》碑,上書:
南巖之下,倚崖立殿以祠靈神,不知何時鑿石為龍首,置香爐於前,下臨絕壑,憑高俯瞰,神悚股慄,焚香者一失足則身命隨隕。此世俗庸,妄人所為,非上帝慈惠羣生之意也。今徙爐殿內,以便焚香者,使知孝子不登高,不臨深之義,立石檐前,永杜小人行險僥倖之路,本宮住持暨諸道眾,隨時勸誡,勿蹈前轍,其遵行無忽。總督川大清康熙十一年六月朔旦。
這段碑文的意思很簡單直接,旨在告訴人們,神明是仁慈的,心誠則靈,不用非得冒着生命危險,跑去懸崖峭壁上燒香來證明自己對神明的崇敬。而且若是為了燒香,丟了命,那就是不珍愛自己的生命,對於這樣的人,神明不會憐憫。
不過隨着清朝的滅亡,老百姓們自然不會再管康熙立下的規矩,於是乎又有人跑來這裏,想要燒香,國家瞭解這一情況後,也迅速做出部署,如今龍頭香的附近,已經圍起了柵欄,而“龍頭香”的香爐,也被上了鎖,如此一來,自然沒人能爬上去燒香。
但很顯然,世人是不會放棄點“龍頭香”的,後來,人們紛紛前往湖南邵陽的崀山八角寨風景區的小廟,來燒“龍頭香”,八角寨小廟的“龍頭香”雖然沒有武當山的名氣那般大,但從危險程度上來説,二者不相上下。
從圖片上可以清晰地看見,這座小廟位於懸崖峭壁之上,而通往小廟唯一的“路”,是一條長達50米的“天然小道”,根據測量,該“小道”最窄的地方,只有10公分左右,稍有不慎,也是粉身碎骨。
比起前人,如今的人變得“惜命”得多,他們想去點“龍頭香”,卻又不想冒着這樣的危險,於是乎一種名為“點香人”的職業出現了,他們收錢辦事,只要給錢,就能替你去點香,收費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生意那叫一個火爆。
但很多人也表示,出錢讓人“幫忙點香”,不是自己親自燒香,那又有什麼意義呢?對此,你怎麼看?你覺得點“龍頭香”真的那麼重要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