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5座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顆五角星,一家三代卻守了86年

17225座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顆五角星,一家三代卻守了86年

白髮蒼蒼、腿腳不便

卻要爬上高高的台階

掃墓、除草、擦拭墓碑

這位老人是誰?

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

25048名先烈長眠於此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坐落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這裏是全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

陵園裏安葬着25048名紅軍烈士,其中無名烈士有17225位。他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但他們的功勳卻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17225座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顆五角星,一家三代卻守了86年

1934年1月,紅四方面軍總醫院遷入王坪村,紅軍將士一路跋山涉水,把受傷的戰友轉運到這裏。後來,很多重傷的紅軍戰士長眠於此……

烈士陵園的墓碑上,簡要記錄着戰士們最基本的生平信息,例如姓名、部隊番號、犧牲年月等。很多戰士犧牲時都只有十八九歲。

17225座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顆五角星,一家三代卻守了86年

更多長眠在此的紅軍烈士沒有留下任何信息,在他們的墓碑上,只有一顆殷紅的五角星。

17225座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顆五角星,一家三代卻守了86年

從1935年到1994年

“掉隊”紅軍自發守護英烈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老人名叫王建剛,今年69歲,是王坪村村民。他們一家三代常年義務守護着這裏的先烈們。

17225座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顆五角星,一家三代卻守了86年

王建剛的父親王成現當年也是一名紅軍。1935年4月,因被組織派往外地送信,他錯過了紅軍的戰略轉移,從此就一直自發守護着這片陵園。

17225座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顆五角星,一家三代卻守了86年

陵園第二代守墓人 王建剛

王建剛説,父親當年沒去成長征,回來哭了一晚上,整天無精打采。後來,他就總到陵園裏去給紅軍烈士的墓地掃落葉、扯雜草。

17225座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顆五角星,一家三代卻守了86年

直到老人76歲那年生病住院回來,他讓兒子王建剛扶他回到陵園,很嚴肅地説,“我老了,走不動了,你要經常來這裏,給烈士們扯扯草、掃掃葉子。他們是我們的大恩人,要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都不要忘恩。”

17225座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顆五角星,一家三代卻守了86年

1994年秋,王建剛正式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掃帚,成為了紅軍烈士陵園裏第二代義務守墓人。

守護先烈的“接力棒”

傳到王家第三代手中

最近幾年,隨着年紀越來越大,本就身有殘疾的王建剛,連走路都有些吃力。

17225座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顆五角星,一家三代卻守了86年

他的三個兒子接替他,成為紅軍烈士陵園第三代守墓人。

17225座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顆五角星,一家三代卻守了86年

王建剛的二兒子王君權説:“父親一直教育我們一定要感恩,我們一定會把他手中的‘接力棒’接過來,把紅軍烈士陵園維護好、守護好。”

17225座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顆五角星,一家三代卻守了86年

王建剛和二兒子王君權

如今,王建剛成為了陵園裏的義務講解員,他不僅給來訪者講紅軍故事,還教大家唱紅軍歌。聽過他講解的有幹部羣眾、學生,也有部隊官兵,還有革命先烈的後代。

17225座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顆五角星,一家三代卻守了86年

王建剛説:“紅軍的恩情我們要時刻銘記在心,永遠不會忘記,一代一代把紅軍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17225座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顆五角星,一家三代卻守了86年

歲月無聲流淌,80多年過去了,巴中通江至今還保留着一種習俗,人們在春節、清明等傳統節日都一定要到紅軍墓前祭拜。因為當年,巴中每10人中就有1人蔘加紅軍,紅軍是他們血脈相連的親人。

來源: 央視軍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53 字。

轉載請註明: 17225座墓碑沒有名字,只有一顆五角星,一家三代卻守了86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