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騎兵為何被稱為古代兵種的王者?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經典

曾幾何時,馳馬試劍、馳騁中原是每個熱血男兒的夢想,其實在很早的時候,我國就有騎兵部隊了。統一六國,建立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大秦,其先祖秦非子就是因為養馬有功,受封“秦”地,此後秦人世代與馬背上的民族——犬戎為敵,因此秦人大多是個個能騎馬砍殺,力大無窮的猛士。此外,戰國時的趙武靈王,為了走出趙國衰敗的困境,舉國推行“胡服騎射”,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甚至是西方國家,“騎士”都已經是貴族階層了。可為何是騎兵被稱為古代兵種的王者?又為何黯然退場呢?

一、馳騁沙場、來去自如

我國中原地區的騎兵,確實是師從遊牧民族,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曆朝歷代投入戰爭的騎兵早已不是作為斥候“划水”的存在,而是因作戰方式,分為輕重騎,按照兵書的記載,各又有詳細的劃分,且相互轉化。在那個沒有蒸汽、機械,生產水平低下的年代,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同時,奔跑起來的馬兒,也是戰爭殺器,以步兵的凡身肉軀,又怎麼抵擋得住騎兵的衝撞呢?

“衝鋒之勢有進無退”,奔跑起來的騎兵,能夠以摧枯拉朽之勢撕裂步兵的陣容,甚至能擊潰數倍於自己的敵軍。騎兵的馳騁暢快淋漓,步兵慘死於馬足之下不計其數,甚至有些裝備稍差的步兵陣容,重騎兵只需要一次衝鋒,便能完成擊潰敵軍的任務,騎兵以其強大的機動性、恐怖的衝擊力縱橫戰場,來回奔襲如入無人之境,因此被稱為古代“最強”兵種。

二、馬鐙出現,騎兵“無敵”

誰説騎兵一開始就可以完爆步兵的?雖然我國早在商朝就意識到了馬匹與騎兵的重要性,但卻是連同遊牧民族一起鄙夷為“騎寇”,為何?沒有輔助工具的騎兵,只能依靠自己的雙腿穩定身體,不至於摔下馬來,還要用手拽着馬鬃控制方向,因此那些遊牧民族的騎兵並不強,甚至還被秦、楚等擅長陣戰的步兵“完虐”。同時,雖然步兵的衝擊力尚且可觀,但考慮到養馬成本之高、訓練騎手難度之大,如果不訓練出方陣騎兵又難以發揮最大作用等劣勢,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雖然也在積極組織騎兵陣營,但難成氣候。

然而馬鐙的出現,卻是讓皇帝對騎兵的重視直線上升。漢初時,面對來勢洶洶的匈奴鐵騎、咄咄逼人的單于,偌大的漢室朝廷沒有一人敢出聲,就連一向強勢的呂后,面對冒頓單于的羞辱,也只能忍氣吞聲,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族的鐵騎終於報了昔日血仇,得以“封狼居胥”,而改變局面的,便是這個叫“馬鐙”的東西。關於馬鐙何時出現的,我國史學家們眾説紛紜,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國最遲在西漢時期就有鐵馬鐙的替代物——布馬鐙。馬鐙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供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踏腳的馬具,它的作用不只是幫助人上馬,更主要的是在騎行時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騎馬的優勢,同時又能將騎兵的雙手解放出來。騎馬砍殺,已經成為實際。

三、時代變化,昔日王者不敵“鋼鐵之軀”

不可否認,強大的騎兵也有其劣勢,比如攻城略池,騎兵就不是一把好手;同時,騎兵還受到很多像山地、林地、沼澤等場地的限制,只有在平原或是有傾斜的陡坡,騎兵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還有就是戰馬與騎兵並不是一體的,當戰馬受到驚嚇,便很容易失去控制,而騎手卻無可奈何。

時代在變化,當世界大亂,騎兵出現登上舞台時,等待他們的還是那羣任君宰割的步兵,但步兵們的手上早已不是短戈長矛,而是火器機槍。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們就能看的,衝鋒的騎兵速度很快,但機槍的速度更快,一梭子下來,一個騎兵隊幾乎是非死即傷,難以再組織起第二次衝鋒了,因此很多騎兵隊紛紛併入步兵陣容,甚至各國保留下來的騎兵,都成了單純炫耀武力的“榮譽部隊”。當然,在一戰結束後,有些國家還繼續保持騎兵編制,比如説波蘭,甚至更加積極組織自己的騎兵。然而好景不長,當波蘭騎兵橫刀立馬,迎戰入侵者德國時,這些騎手做夢都沒想到德國竟然組織起了“摩托化旅”,機械化部隊的大進軍,落敗的騎兵悄然退出舞台。

騎兵出現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其稱霸可以説是順應時代而進步的結果,在我國古代的戰爭中,騎兵一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直插敵陣,或迂迴殲滅,可以説只要有了騎兵,便擁有了勝利;而在西方國家中,騎手不僅是戰爭中的“殺人利器”,也是高尚的貴族,哪怕是現在,也有不少人崇尚“騎士精神”。但順應時代孕育而生的騎兵兵種,最終遭到了時代的無情淘汰,後世的我們也只能從相關的史書文獻,來了解屬於騎士的榮譽與魅力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