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教師輪崗背後的深意
■關注“教師輪崗”系列評論之一
日前,北京市教委宣佈,新學期將大面積、大比例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公辦校校長教師輪崗。此外,上海、廣東深圳、江蘇常州也先後提出實施新的教師輪崗政策。新一輪大規模、常態化教師輪崗的勢頭已經燃起,一時間引發熱議。如何做好教師輪崗工作,確保其充分發揮推動教育均衡的作用?我們將刊發系列評論,敬請關注。
——編者
近期北京發佈的大規模、常態化教師輪崗政策,引起了廣泛關注。客觀而言,教師輪崗涉及面廣,推行起來有難度,教師該如何去看待,全社會應站在什麼立場去思考其意義,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政策的實施效果。筆者認為,社會各界特別是中小學教師羣體,應該深刻理解教師輪崗背後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對教師輪崗政策的理性認同和情感認同。
要深刻理解教師輪崗的重大政治意義。從黨和國家層面來看,教育首先是一個政治問題。“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重要論斷,為我們開展各項教育工作指明瞭方向。教師輪崗作為一項教師人事方面的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複雜性。教師對輪崗未知的擔憂,情理上可以理解。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推行教師輪崗制度,邏輯起點是在推動教育均衡上有更大作為,實現義務教育資源的均等化配置,讓所有的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讓學校之間差距逐漸縮小,讓學區內、區域內乃至全市範圍內的學校辦學質量趨向優質均衡,最終從整體上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從根本上提高教育的活力和競爭力。因此,如果從這一角度來看待教師輪崗,便能看到該制度對於我國基礎教育的諸多積極意義。而在教師理解、全社會支持的背景之下,教師輪崗制度有望進一步做實做好。
要深刻理解教師輪崗的重大歷史意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可以説,教師輪崗也是由社會存在所決定的,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日新月異,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教育改革方面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對於教師隊伍管理,不可能總是一成不變,再用計劃經濟時代的教師管理辦法來辦今日的教育,這樣很可能滯後於教育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同時,教師輪崗並不是新生事物,在全國各地早已有所探索,並積累了一定經驗。上海、深圳、江蘇常州等地先後進行探索實施。但之前各地教師輪崗的制度,有些並沒有真正堅持和推行下去,這和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執行力度有關。而北京市推出新一輪教師輪崗,無論從力度、廣度還是深度上來看,都將發生更深遠的變化,相信會逐步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併成為引領我國教育發生“蝶變”的關鍵一招。
要深刻理解教師輪崗的重大教育意義。當前我國教育總體水平已經居於世界中上行列,一些指標甚至已經超過了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但從整體上看,我國還是教育大國,還不是教育強國。為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從近些年出台的政策來看,教育公平始終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器”,也是我國制定教育政策的一條重要主線。中小學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大班額、學業負擔、擇校熱等問題,長期是社會關注和詬病的焦點。從教育改革角度看,好改的都已經改了,不好改的往往面臨一些體制上的障礙,教師輪崗就是其中之一。從本質上看,義務教育擇校,最重要的選擇教師。可以説,教師輪崗被人民羣眾賦予較高的期望。因此,教師輪崗對於推進教育公平的意義不言而喻。特別是“雙減”政策發佈後,校內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教師輪崗從一定程度上成為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再者,從教師自身發展來説,必要的輪崗和交流對於年輕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個人成長,對於緩解一些處於職業“高原期”教師的職業倦怠感,也是有所助益的。
對於教師輪崗,廣大教師既要堅定育人初心,更要心懷“國之大者”,要善於從政治高度去看待,從教育綜合改革的立場去審視教育,做到淡泊名利,潛心育人,為讓更多孩子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為推進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建成教育強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1年09月01日第2版
作者:姜朝暉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