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自從改變軍種,實行“胡服騎射”後,趙軍最強的本領就是野戰衝鋒。當趙軍的騎兵部隊衝起來的時候,天下無敵。可是為什麼,在長平之戰中,趙國軍隊被秦國軍隊包圍起來後,趙括曾帶着40多萬趙軍發動了五六次衝鋒,都沒有辦法衝出秦國的包圍圈。趙軍的表現,為什麼這麼反常呢?
這件事,我覺得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趙軍的身體垮了。
趙軍還在廉頗指揮的時候,就已經多次打了敗仗,不得不改變策略,改打防禦戰。但是當趙軍改打防禦戰的時候,他們另外一個問題又凸顯了出來,就是糧草問題。
趙國和秦國的這場戰爭,一開始趙國就有些準備不足。在後勤保障上就跟不上。再加上秦軍數次襲擊趙軍的糧道,劫掠並焚燬趙軍的糧草,讓趙軍很快斷炊。要知道,如果趙軍還在打運動戰,那麼,他們還可以通過改換地方尋找糧草。但是因為是打陣地戰,糧草就只能依靠國內支持。而當秦軍截斷趙軍的糧道,摧毀趙軍的糧草以後,趙軍就只能捱餓。史料記載,當時趙軍已經發展到“人相食”的地步,由此可見,趙軍的身體受到了多大的摧毀。
當趙括取代廉頗指揮作戰的時候,他並沒有解決廉頗遇到的糧草不足的問題,反而輕易地向秦軍發動進攻。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讓趙軍的身體消耗得更快。而糧草充沛的秦軍以逸待勞,趙軍就算騎兵厲害,又怎麼會是秦軍的對手呢?
二、趙人的精神垮了。
趙人的精神,是在多層面的猶豫彷徨中垮掉的。
首先是戰爭之前關於要不要接受上黨土地的猶豫彷徨。上黨本來是韓國土地,秦國在攻打韓國的時候,把韓國截成兩半,讓上黨孤立出來。韓王最終屈辱地表示把上黨送給秦國。但是上黨郡郡守馮亭有骨氣,前往趙國,表示願意歸順趙國,請趙國保護上黨。這樣一來,要不要接受上黨的土地,趙國國內一開始就形成兩派意見。有的説接受,有的説不接受。最終,趙孝成王採納了接受的意見,於是秦趙戰爭打了起來。這一打,必然讓那些不願意接受的人心裏埋怨不已,因此內部牴牾很多。
其次是戰爭中關於進攻還是防守的猶豫彷徨。廉頗主戰防守,趙括主張進攻,而趙括的母親又主張防守,國內大臣更是形成兩派意見。可以説,趙國國內在這個問題上意見再次不統一。不統一,因此軍隊內部也是猶疑不定。
因為有多重猶豫不定,有多方內部牴牾,而接下來又是一連串的失敗,最終被秦國完全包圍。可以説,這樣一來,惶恐而絕望的趙人,精神完全處在了崩潰的邊緣。趙人的精神一崩潰,最終還怎麼衝得起來呢?
我們從趙括被秦軍射死以後,趙軍立刻全線投降就可以看出,趙人的精神確實早就已經崩潰了。
三、趙將的方寸亂了。
當趙軍由廉頗指揮的時候,趙國還能依靠堅固的防禦工事,勉強抵擋住秦軍的進攻。但是當趙軍改為由趙括指揮的時候,趙軍將士當時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相信趙括的。因為不相信趙括,對趙括指揮的戰術就表示懷疑。這種懷疑,趙括肯定是聽到了的,這讓他自己也有些不自信起來。不過,因為秦軍假裝退縮,讓趙括雖然也有些懷疑,但是急於證明自己,所以他不顧一切地往前衝。而當趙軍中計,進入了秦軍的埋伏圈以後,趙括這時候的方寸完全亂了。
其實,趙括雖然被包圍,但是畢竟他手中有多達40多萬的軍隊。他要是把這些軍隊組織起來,合理佈局,或者聲東擊西,或者梯次攻擊,趙軍要想衝出秦軍的包圍,也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是,趙括卻從此沒有使用任何計策,也沒有組織任何有效的進攻,只是一味地發動突破衝鋒,可見當時他完全方寸大亂。
當趙括沒了主張,一味地和秦軍硬碰的時候,秦軍只需要在趙軍的攻擊點上,加強佈防,秦軍就別想再衝出去了。
總之,趙國40多萬大軍敗於秦國,連衝鋒也不會,完全是一場可悲的非正常死亡。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