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週末學堂—拔尖學科高中先修計劃第二期將於2月13日啓動註冊。
經歷去年一年的探索,今年週末課堂的課程數量和課程名額都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今年的週末學堂有兩個變化:一是完善退課-遞補機制;二是每一門課程都將開設現場教學和實驗室體驗活動。
據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調整都是源於去年首期週末學堂實施後積澱的經驗。
從週末學堂最初開放時引發廣泛關注,吸引近5000人秒殺880個名額,到最後約60%結業率——不論是校方還是選課學生,大家都開始思考同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期待從大學的週末先修課程中收穫了什麼?
多位授課教師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坦言,開設週末課堂的初衷,不應是傳播具體的學科知識,而更多的是一種展示,希望能夠開闢一個窗口,把有強烈興趣的中學生帶到學科前沿地帶去走一走,感受一下那裏的風光和氣氛;向學術邊界的另一面,即尚未被探明的神秘空間張望一番。
師資“羣星閃耀”,從學界擴容到業界
即將上新的第二期週末學堂,課程數量從去年的13門課增加到今年的15門,新設的課程包括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公共衞生等三個學科,課程名額從首期的880人擴展到1000人。
其中,今年新增的《人工智能》課程來自計算機科學,這一學科在2021年度剛剛獲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同樣新設的《未來技術與疾病防空》,則是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院長何納等名師領銜授課,探討重大疾病防控和應急處置等公共衞生治理話題。
週末學堂的師資陣容,是學生們關注的焦點。今年的師資隊伍堪稱“羣星閃耀”,導師來源從從學界拓展到業界。除了首期就已參與的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復旦大學“浩清”講席教授沈健,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等以外,還新增了不少行業領軍專家,如字節跳動人工智能實驗室總監李航,華為雲人工智能領域首席科學家田奇,百度深度學習技術平台高級總監馬豔軍等。
除了傳統的授課形式外,第二期週末學堂的學生還將迎來新的“福利”:在助教帶領下,參觀學校實驗室或者參與現場教學。
依舊對生源不作篩選,新增退出機制
週末學堂行至第二期,同樣承載着大學對人才培養和選拔的深度思考。
不少人猶然記得2021年首期週末學堂在報名時的熱鬧場景以及引發的爭議:彼時,全市有近5000名學生“搶課”,最終,來自滬上144所高中的880名高一學生走進復旦大學週末學堂。不過,後來的統計顯示,經過為期1年的學習之後,最終完成修讀課程要求並順利結業的學生共556位。
“因為生源沒有經過篩選,學生都是通過電腦系統隨機選課,所以不論是在學術興趣層面還是時間安排方面,在匹配程度上與預想的略有出入。”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於能堅持完成一年課程並且最終實現課程要求的學生為60%左右這個結果,基本在預料之中。“很多學生選課時熱情滿滿,但很快就發現自己無論是在時間還是學業上,無法做到兼顧。”
由於週末學堂面向的是全市高中生,以興趣為先導,大學沒有設置“門檻”,也就不可能以選拔的方式對進入週末學堂的學生進行篩選,“畢竟高中生本身就有校內的學業壓力”。記者瞭解到,今年的週末學堂仍將保持同樣的選課方式,確保每一位中學生都能有機會參與選課;但同時,今年也新設了退出機制,有學生退出後,可以把學習機會留給更多真正適合的其他學子。
不期待學生將課程與中學相比,也不應期待學生“學有所成”
而對不少參與授課的高校教師來説,週末學堂則如同一片試驗田。發現好的苗子固然讓人欣喜不已,但更大的收穫或許在於,能在和高中生的零距離接觸中,廓清對教育本身的理解,進一步明晰大學教育的責任。
“一年的授課讓我發現,不少學生的表現超過了我的預期。”知名歷史學家姚大力在週末學堂講授的是《中西文化交流史》課程。學生在課程結束後須提交一份結業報告,姚大力的要求是,不得寫任何讚美的話,必須寫真正屬於自己的、最鮮活的感想,也不得將大學課程與中學課程作比較。因為“中學老師和大學老師的教學目標並不相同,將中學老師在受制於考試評價之下的授課來與大學教師基於科學研究進行的授課來作比較,是不妥當的”。
儘管他對學生的報告要求有不少約束,不過姚大力説:“不少學生交上來的報告,可以用‘水靈靈’這三個字來評價,他們觀察世界的多維角度和思考的多元性,以及思考問題的獨立程度甚至比一些研究生還強。”
區別於高中的學科課程和大學的專業課程,週末學堂的定位究竟是什麼?究竟應該給學生帶來什麼?在完成第一期授課後,姚大力的看法是,“既不應期待學生認為大學的課程精彩程度遠超中學,也不應該期待學生們通過每個週末上一次課就能夠‘學有所成’。”
而且,他也反對通過考試或者寫論文的方式來考核學生,因為即便是大學裏的通識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需要閲讀大量中英文的參考文獻,顯然,高中生受制於本身的學習任務和升學壓力,不可能有那麼多時間用於這一門課,如果再要求他們寫論文,這顯然對學生要求有點不切實際。
同樣,在微電子學院院長張衞眼中,部分高中生對科研的好奇和對知識的追問,讓他印象深刻,但同樣讓他有感觸的是,有相當一部分高中生對現實世界的關注太少,對科研世界更是知之甚少。所以,週末學堂的課程,只是給他們打開一扇窗。張衞在首期課程結束時出了考卷並組織了考試,不過他直言,“考試並不是那麼成功,也許這一輪授課會改變考核方式。畢竟,不能期待高中生通過上這些課程就掌握專業內容,實際上還是更期待中學生對真正的學術研究有所瞭解,激發他們多一些思考,產生一些興趣而已。”
作者:姜澎
編輯:姜澎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