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20萬人才擊敗芬蘭,蘇軍軟弱的原因?這兩點過於致命
有網友問:1939年冬季戰爭中,強大的蘇軍為何在攻打芬蘭的過程中顯得不堪?
1939年10月蘇聯與拉脱維亞簽訂了互助條約,以此將波羅的海三國盡收囊中,這個過程非常順利,蘇聯幾乎是兵不血刃獲得了波羅的海三國的版圖。
當然,這是建立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下的,也就是説,當時的納粹德國默認了波羅的海三國歸蘇聯,以此來換取兩國之間的信任。
而在納粹德國入侵波蘭之後,蘇聯將目光放在了芬蘭身上,芬蘭邊界線離蘇聯當時的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非常近。為此,在蘇聯的眼中,這是一種極大的威脅,當時斯大林決議要與芬蘭簽訂一份互助條約,希望芬蘭將其領土卡累裏阿地峽劃歸給蘇聯,而蘇聯也將其他的利益轉讓給芬蘭,此時來保證兩國之間的和平。
芬蘭當時就納悶了,你覺得我是威脅就要我送你領土,你以後要是覺得我危險,那我是不是要把整個國家都送給你?
所以,這個“建議”芬蘭直接拒絕。
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當時的世界就是這樣,先給你一個“建議”,你如果不接受我的“建議”,那我就用武力來讓你接受我的“建議”。
簡稱:誰惡誰兇誰做主。
為此在1939年的11月30日,蘇軍開始正式進攻芬蘭。芬蘭只是一個北歐小國,人口不足當時蘇聯的十分之一,兵力的差距明顯得不能太明顯。
就像一個大人打一個小孩,沒有人會覺得小孩會贏。
可當戰爭爆發之後,所有人都驚掉了下巴!蘇軍在前期被芬蘭軍隊按在地上一頓摩擦,可以説是直接被吊打。
當時蘇軍高層驚呆了!
德軍的觀察情報團也驚呆了!
整個西歐的各大豪強也驚呆了!
連芬蘭自己都驚呆了!不跟你打我都不知道自己這麼能打!
不過前期芬蘭雖然一直壓制着蘇軍,但兩個的國力相差太懸殊,最終在蘇軍損失20萬兵力的情況下,以絕對的火力優勢擊敗了芬蘭,而此時的芬蘭損失的兵力僅僅只有2.5萬。
那麼當時的蘇軍為何打一個小小的芬蘭都這麼吃力呢?
小的原因有很多,大的原因只有兩個。
第一:芬蘭在兵力微薄下利用地理環境優勢,打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穿插阻擊戰,不斷利用雪地叢林穿插隔斷蘇軍的大部隊,使蘇軍在前期根本無法發揮兵力優勢。在後勤部隊經常遭遇襲擊侵擾之下,先鋒部隊得不到補給,作戰便變得異常艱難,作戰能力和信心遭到了打擊,這也是為什麼芬蘭15個師能夠在前期重創蘇聯45個師。
第二:蘇聯內部大清洗將許多天才將領扼殺,在蘇芬戰爭的前一年,蘇聯內部爆發了大清洗運動,一萬多名蘇軍高層軍官被公開審判,監禁的監禁,被處死的處死。
在這一場運動中,蘇軍喪失了許多天才般的將領,就比如被喻為是蘇軍坦克兵之父的圖哈切夫斯基,這位天才將星也是在這場清洗中隕落的,後來的蘇軍根據他的研究成果製造了T—34坦克,成為了蘇德戰爭中的一大殺器。
當這些天才般的將領受大清洗而隕落後,當時的蘇軍實際上並沒有太多人才可以用。
蘇芬戰爭最開始蘇軍的指揮官是伏羅希洛夫,毫無戰術可言,他一開始就認為,蘇軍攻入芬蘭就能直接取得勝利。而後來的指揮官鐵木辛哥實際上也沒有太大的戰術,幾乎就是光憑蘇軍的強大火力,以炮轟芬蘭的城市來迫使芬蘭投降。
從而當時的德軍觀察情報團才會説:戰鬥力如此低下的蘇軍,德軍只需要派出現有的裝甲師,便能橫掃整個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