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明風華》漢王和太子之爭,來看明朝皇位繼承製度

《大明風華》是最近熱播的一部歷史大劇,該劇開始以靖難之役入手,講述御史大夫景清遭成祖朱棣滿門抄斬,長女蔓姝為孫忠所救,化名孫若微收養家中。若干年後,隱秘勢力“清正教”暗中操弄孫若微,欲將其嫁給野心勃勃的漢王。然而,因緣際會中她卻嫁入東宮,成為與自己偶然相識的皇太孫朱瞻基的嬪妃。入宮後,身懷父仇家恨的孫若微歷民間蒼生之疾苦,睹宮廷險惡之爭鬥,她的心智逐漸成熟,最終,她決心放棄個人仇恨,輔佐登上皇位的丈夫丈夫朱瞻基為民眾和天下謀求最大的幸福和安寧。隨後孫皇后經歷了朱祁鈺和朱祁鎮兩朝,始終以天下為,成為一代賢后。她就是明宣宗的孫皇后,朱祁鈺的生母。
從《大明風華》漢王和太子之爭,來看明朝皇位繼承製度

看起來像是歷史後宮劇的套路,但是劇中很多遵循明朝史實,開頭就講述了靖難之役,朱棣成功登上皇位,冊立長子,原來的燕王世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三子朱高燧為趙王,開啓了永樂王朝。十年後,在朱棣北征回來路過天街,忠心於建文帝的臣子孫愚發動了刺殺,但是這無異於螳臂當車。
朱棣提前知道消息並沒有在車上,刺殺失敗,事後怎麼去追查刺客,太子和漢王朱高煦發生了爭執。漢王朱高煦執意全程搜捕,這需要調動兵馬,當時太子身為監國並不像鬧得滿城風雨。朱高煦在朱棣面前説太子不肯交權,讓他去追查刺客,並且説那些刺客是靖難遺臣。
在朱棣面前太子驚慌失措,害怕的一句話説不出來,幸虧兒子朱瞻基替父親説話,朱棣的怒氣稍消,但是朱棣還是將五城兵馬司的兵權交給朱高煦,讓他去調查刺客, 並且朱高煦建議不僅要追查刺客,而且朝裏朝外的官員都要追查,朱棣也答應了。
其實這不是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簡單的追查刺客之爭,實則是奪嫡之爭,為了儲君之位的爭奪,特別是漢王朱高煦這是在父親朱棣面前表現,想要取得父親的好感,為他奪嫡加印象分。
朱高熾和朱高煦的爭奪,不是簡單的處事理念不同,而是為了太子之位,這其實源自於朱棣的一句話,朱棣的話給了漢王朱高煦機會,讓朱高煦認為他還有幾位,成為儲君。朱棣一共有四個兒子,第四子早夭,有三個兒子成年,分別是太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而奪嫡主要是在朱高熾和朱高煦哥倆之間進行的。
從《大明風華》漢王和太子之爭,來看明朝皇位繼承製度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生母為徐皇后(徐達的女兒),洪武十一年八月十六日,當時他父親為相傳仁孝文皇后夢見有冠冕執圭者上謁而生。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在他兒童時代,他接受武術和儒家學術的正規教育。 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為世子。
他身體肥胖,沒有表現出來任何的勇武,但是十分具有行政才能,有一次朱元璋要朱高熾審閲幾份官員的奏章。朱高熾有條不紊地把文武兩類分開,並相應地作了報告。朱元璋不斷地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動。朱棣起兵靖難,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
和朱高熾不同,朱高煦英武類朱棣。朱高煦生於洪武十三年,和他大哥朱高熾温文爾雅不同,朱高煦自幼生性兇悍,洪武年間與秦、晉、燕、週四王世子一同被明太祖召往京城學習,但卻不肯向學,而且言行輕佻,明太祖對他非常厭惡。洪武二十八,朱高煦被封為高陽郡王,而他的大哥此時成為了燕王世子。
本來他對皇位一點想法都沒有,可是隨着他父親朱棣的地位改變,他慢慢對儲君之位有了想法。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命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朱高煦隨軍出征,經常作為前鋒。不得不説朱高煦在戰場上相當的勇猛。我們來看看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的戰績吧。
根據《明史.朱高煦傳》記載:建文二年,朱高煦參加白溝河之戰,並率精騎衝陣,斬殺都督瞿能父子。後來,朱棣兵敗東昌大將張玉戰死。朱高煦率軍趕至,擊退南軍,將朱棣救出。
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軍擊敗,朱高煦率軍趕到。朱棣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兒應當奮勇再戰。”又撫摸着他的背部道:“世子多病,汝當勉勵之。”朱高煦親率軍隊力戰,終於將南軍擊退。
也就是説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表現的十分耀眼,老爹朱棣多次瀕臨危難,都是朱高煦救的他,這讓他在朱棣因此認為他很像自己。對他十分看重,並且説他有機會能取代他的大哥,這就給了朱高煦希望。這還不算,由於長期在軍中,很多人都是支持朱高煦的,特別是那些武將,都寄希望與朱高煦。
比如靖難功臣被封為淇國公的丘福、駙馬王寧都十分支持朱高煦,站在朱高煦那一邊,畢竟這些都是武將堆裏的人,選一個他們熟悉的人為太子,最後成為皇帝,對他們也有好處。就像當初的李世民,雖然被封為王,但是手下有一大批武將跟着他,最終不是也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的奪取了皇位嗎?
特別是在朱棣想要常在成祖面前稱讚他的功勞,請求立朱高煦為太子,甚至還有其他人支持他,所以説朱高煦當時還是有一大部分人支持的朱高煦的,而且當時朱棣也是猶豫不決,因為當時他也確實有這麼一個心思,想要次子當太子,那麼他為什麼改變主意了,因為一個人,此人叫解縉。
從《大明風華》漢王和太子之爭,來看明朝皇位繼承製度

朱棣也拿不定主意,畢竟立儲君,可不是一件小事,現在朝中分成兩派,一派支持長子朱高熾,另一派支持次子朱高煦,朱棣也是由於不決,永樂二年,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而朱棣在當時就對解縉説突然想要立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仍直言説:“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朱棣聽後面有不悦,對此議猶豫不決。解縉為説服朱棣,只説了一句話:“好聖孫(朱瞻基)!”兩人相視而笑。最後朱棣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
當時解縉説了兩點,讓朱棣徹底放下立朱高煦為太子的念頭:一、立長,是自古以來的規矩,還可以避免爭端,歷代都有先例呀,千萬不能再讓父子兄弟相殘了。二、好聖孫,主要説的是朱瞻基。看着朱瞻基,您也應該立長子呀。當時朱棣十分喜歡朱瞻基這個長孫,經常帶在自己身邊教育。
也正是這兩點,朱棣最終小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兄弟爭奪,另外一方面隔代傳位,還能保證大明江山傳承有望,而在史書記載上,卻是另外一種説法。《明史·朱高煦傳》:時議建儲,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善高煦,時時稱高煦功高,幾奪嫡。成祖卒以元子仁賢,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過失,不果。”
主要是説朱高熾為人仁善而且還是朱元璋所立的世子,加上朱高煦這個過失很多,所以朱棣沒有立他為太子,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朱棣真的對朱高煦沒有一點念想,更加不會出現朱高熾當上太子,還會出現朱高煦想要奪取皇位的想法了。
永樂二年,朱棣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藩國雲南。按照朝廷的規矩,被封為藩王就要離開京城去藩第就藩,並且沒有聖旨不得進京。現在儲君之位已經定了,朱高煦也被封了漢王,那就應該去雲南就藩,但是朱高煦道:“我有何罪,要被趕到萬里之外。”不肯前往藩國。
朝廷的規制是朱元璋的時候就定下來了,誰都要遵守,但是朱棣沒有逼朱高煦去雲南,讓他留在了當時的京城(南京),如果説這是愛子情深能夠理解,但是朱棣卻給了朱高煦很多特權。
身為藩王按照朝廷的規制是有護衞的,朱高煦自然也有,但是不久朱高煦索取天策衞為漢王護衞,朱棣答應了,朱棣的這一舉動,讓人不得不懷疑朱棣的動機,要知道天策衞,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代表了很多的含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就是天策上將,現在的天策衞成了朱高煦的護衞,那是不是有所暗示呢?而從此朱高煦也常以唐太宗自比。天策衞成為他的護衞之後,朱高煦又請求增加兩護衞,從此行事更加放縱。
有了實權,朱高煦的膽子也越來越大,他經常跟在皇帝的身邊,多次在朱棣面前陷害太子,挑撥是非,讓朱高熾在朱棣面前的印象分越來越低,説服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的解縉也因為朱高煦而死。
朱棣對朱高煦的寵愛,讓他更加的肆無忌憚,永樂十三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但仍不願前往。朱棣直接下詔催他就藩。朱高煦還是不肯動身,並私自挑選衞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又擊殺兵馬指揮徐野驢,僭用御用車馬器物。
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十三年五月改封青州,又不欲行。成祖始疑之,賜敕曰:“既受藩封,豈可常居京邸!前以雲南遠憚行,今封青州,又託故欲留侍,前後殆非實意,茲命更不可辭。”然高煦遷延自如。私選各衞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隸籍兵部,縱使劫掠。兵馬指揮徐野驢擒治之。高煦怒,手鐵瓜撾殺野驢,眾莫敢言。遂僣用乘輿器物。”
要説之前是小打小鬧,這一次就有點造反的意味了,永樂十四年十月,朱棣返回南京,對朱高煦予以痛斥,剝奪冠服,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將他廢為庶人。太子朱高熾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極力請求。朱棣下旨削去朱高煦的兩護衞,將他的親信誅殺。 即便如此朱高煦依然沒有放棄他奪嫡之夢。
永樂十五年三月,朱高煦徙封到樂安州,下旨並命他即日起程。朱高煦到達封地後,心懷怨念,更加着急地策劃謀反。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伐回軍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煦之子朱瞻圻當時正在北京,窺視朝廷舉動,朱高煦也派遣心腹入京,伺機叛亂。明仁宗知道後,將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祿,賞賜寶物數以萬計,仍命他返回樂安,還將他的長子封為世子,其餘兒子均封為郡王。
從《大明風華》漢王和太子之爭,來看明朝皇位繼承製度

洪熙元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設伏,截殺朱瞻基,但由於行動倉猝,沒有成功。不久,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又在衞所散發刀箭、旗幟,掠奪周邊郡縣的所有馬匹,設立前後左右中五軍,任命王斌、朱恆等為太師、都督、尚書等官職。朱高煦還企圖勾結英國公張輔為內應,但被張輔告發。明宣宗御駕親征,朱高煦投降,至此朱高煦的奪嫡之事才告一段落。
其實我們回過頭看看,朱高煦有奪嫡之心,其實還是朱棣的縱容,剛開始朱棣給了他一個希望,告訴他有希望取代他的大哥,這就埋下了禍根,這還不算。在儲君之位已經定下,身為漢王的朱高煦不肯就藩,朱棣不僅不催促反而給他增加護衞,這就更加縱容了朱高煦,而朱高煦最後的失敗也早就註定,甚至最後作死被侄子朱瞻基給處死了。
其實朱高煦根本不可能成為,也根本不可能成為儲君,這一點早就註定,這一點也是明朝皇位繼承製度所規定的,那麼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度到底是什麼呢?
皇位繼承是歷代王朝的一件大事,打天下之後還需要坐天下,任何一個皇帝都要考慮治理國家,也要考慮自己死後皇位繼承的問題,而明朝的皇位繼承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甚至是集歷代大成者,形成了明朝的獨特的皇位繼承製度。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度主要分為:嫡長子繼承製、無嫡立長制度和兄終弟及制度。
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度,是明朝皇位的主要繼承製度,而且明朝也是嚴格執行了這一制度,這一制度形成於朱元璋,而且被朱元璋寫進了《皇明祖訓》中,第一個受益者就是朱允炆。朱元璋的嫡長子是朱標,在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就被冊立為世子,朱元璋稱帝直接被冊立為皇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選擇了朱標實際上的嫡長子朱允炆繼承皇位,這是明朝第一次嚴是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
此後明朝大部分皇帝基本上都是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度。
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熾更加是永樂大帝的嫡長子,雖然身體胖,朱棣也不怎麼喜歡,即便朱棣不是嫡長子,是用武力奪取的皇帝之位,可是最後還是堅持了嫡長子繼承製。
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這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嫡長子,而且也是朱棣早就確立的皇太孫,更加是嫡長子。
明英宗正統帝朱祁鎮,他也是嫡長子,因為朱瞻基原來的皇后沒有兒子,被廢了,他的母親被立為皇后,所以他也是嫡長子。
從《大明風華》漢王和太子之爭,來看明朝皇位繼承製度

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他是明英宗的長子,繼承皇位理所應當。
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這一位更是明朝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嫡長子了,他老爹明孝宗只有他們這麼一個兒子,(另一個兒子早夭),他這個嫡長子的位置沒有人去撼動。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他是明穆宗隆慶帝的嫡長子,也是靠着嫡長子繼承了皇位,但是他卻有點不想遵守了。
明朝十六帝中有六位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但是如果沒有嫡長子呢,那皇位也不能空缺,那怎麼辦,沒有嫡長子也沒有嫡子那就要立長子,這一點在明朝也有體現。
無嫡立長
皇后沒有兒子,那就是沒有嫡子了,《皇明祖訓》規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那就要立長!因此在皇后沒有兒子的時候,誰是皇帝第一個兒子那就是比較有優勢了,比如明光宗朱常洛,他的父親是明神宗萬曆皇帝,他沒有嫡子,朱常洛是他的庶長子,這就要立他為繼承人,即使萬曆皇帝不同意,和大臣們鬧了十幾年,最後還是要立這個兒子。這就是無嫡立長。
兄終弟及
如果皇帝沒有兒子怎麼辦,無論嫡子和庶子都沒有,怎麼辦,那就要從他兄弟中選擇一個人作為繼承人,着點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的很明白了: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
這可不是簡單的説皇帝死了,皇帝的兄弟可以作為繼承人,還必須要是兄弟的一母同胞的弟弟,畢竟皇帝的母親是嫡母,嫡母所生的就是嫡子,如果不立嫡子為皇,那麼就要被處斬。其實這要是立嫡。比如説明仁宗朱高熾如果沒有兒子,他要選繼承人就要從他的弟弟中選。
而和他一母同胞的弟弟只有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那論年紀基本上就是朱高煦了,可惜的是朱高煦沒有這麼好運。
從《大明風華》漢王和太子之爭,來看明朝皇位繼承製度

但是也要考慮這麼一個情況,皇帝一母同胞的兄弟沒有,怎麼辦?那從庶母所生的兒子選,最典型的就是朱由校臨死的時候,讓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即位,也就是後來的崇禎帝。這個比較典型。
至於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比較典型,他的弟弟死的早,又沒有其他兄弟,大臣們只好選他的堂弟朱厚熜來繼承皇位,朱厚熜也就是後來的嘉靖帝。還有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給抓住,為了穩住朝局,大臣讓他的弟弟朱祁鈺繼承皇位,這也算是比較特殊的兄終弟及制度。
所以根據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度,這朱高煦根本沒有機會成為皇帝,他是朱棣的嫡子不假,但不是嫡長子,上面還有一個大哥。他大哥還有嫡長子,想要兄終弟及也不行,所以在那樣的環境下,他想要奪嫡根本不可能,想要複製他父皇的靖難之役也沒有成功。只能説他和皇位無緣。
而明朝一套完整的皇位繼承製度,基本上保證了皇位的平穩過度,減少了血腥殺戮的發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家還是有利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730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大明風華》漢王和太子之爭,來看明朝皇位繼承製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