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圖片
編者按: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社會應對非常狀態的應急能力受到全面考驗,也給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帶來新的思考、提出新的要求。完善重大衞生公共危機應急體系建設問題成為廣受關注的新熱點,提高城鄉社區精治共治法治水平成為社會各界的新共識,而落實這些思考和改進,無疑需要強大專業的社會工作者隊伍。那麼,如何培養當前實踐中需要的、合格的社會工作人才成為教育領域的重大命題。為此,我們今天刊發此版,希望對此問題給予提醒和交流。
在這次疫情中,以社區工作者為代表的社會工作者作為社會治理人才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疫情防控和疫期社會治理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這次疫情,促使各方面共同思考如何加強我國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同時也為各高校如何培養社會工作人才提供了新的視角。筆者認為,在擴大以社區社工為主體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規模的同時,應着力加強研究重大疫情等社會公共危機對社工人才素質、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並以疫情防控常態化為契機,創新學科專業發展戰略,着眼於培養平(常)戰(時)都適用、以應用型、本土化為特色的新一代社會工作人才。
1.創新辦學機制,產業行業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近年來,我國社工學歷教育總體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全國現有106所高職院校開設了社會工作專科專業,340多所高校設立社會工作本科專業,150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了社會工作碩士專業教育,全國範圍內共有17個社會工作方向的博士點,每年培養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近4萬名。現階段,社工人才學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方面是培養規模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培養數量還不能滿足社會治理需要。據相關數據顯示全國共有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村民委員會成員、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已近450萬人,但接受過社工專業高等教育的人員只佔3%左右;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院校培養時重理論輕實踐,培養目標與產業行業發展、市場需求脱節,畢業生應用能力不強。在這次疫情防控中,這一問題進一步顯現,應對戰時狀況的能力成為社工專業畢業生的一大短板。
培養新一代應用型社工人才,首先應立足於我國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實際需要,特別是結合學校所在地區的市場需求,建立與產業行業深度互動、深度共建、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教關係,實現學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零距離”。近年來,一些學校在產教融合方面做了很多積極探索。如北京城市學院與北京市社會工作相關的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區組織共同成立了“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政產學研用聯盟”,通過聯盟搭平台,以平台為紐帶,整合資源,緊密圍繞首都城市社會治理需要,從招生複試到就業發展等各個環節,各方協同創新,全程閉環合作,實現無縫對接,產教深度融合,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獲得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而且畢業生就業質量高、事業發展快,入選“北京最美社工”“十佳社會服務品牌”的校友不斷湧現。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把產教融合做實:一是聯合開辦專業,產學各方共同設置專業或專業方向,商定發展規劃與招生計劃,產方為專業發展提供支持。二是聯合進行培養。產學各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參與招生,來自產業的專家全程參與教學培養工作,通過開發課程、授課及教材編寫等環節,參與新生入學至畢業論文答辯人才培養全過程,真正實現深度聯合培養。三是聯合建設實訓基地。高水平實訓基地不僅是生產、工作真實環境,而且還應具有教育指導功能。產學雙方可以發揮各自優勢,通過共建實訓基地,有效地解決傳統培養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脱節以及應用能力虛化問題。
2.創新培養理念,專業價值觀和人文情懷同頻共振
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社工人才,應從“宏觀視角、直面問題”出發,積極開拓學生的學術視野,通過學校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開設各類講座等形式,圍繞社會工作實務前沿理論、國際熱點等主題,幫助學生對社工專業的現狀與發展有更加全面、立體、宏觀的把握。
教師專業視野直接關係着學生的學習視角和胸懷情懷,而視野窄是多數高校社工專業存在的短板。高校應為教師搭建與兄弟院校社工同行交流的平台,組織教研團隊到社工機構、高校和境外實地交流,並瞭解不同城市社會工作發展的特點與差異,感受經濟與社會發展差別對社工的影響,加深對社工人才“本土化”培養目標的認識和思考,以本土實踐滋養學生的本土意識和家國情懷。
學生建立了審視社會問題的宏觀視角,且通過有效的課堂學習紮實了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方法,通過大量的專業實習實踐擁有了敢於直面社會問題的膽識和氣魄;通過靈活多樣的政治學習和社會實踐,具備了外顯於形內化於心的人文情懷;通過教師人格潛移默化的影響、社工志願精神的浸染薰陶,堅定了學生“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專業價值觀。
疫情防控考驗的不僅是社工專業知識專業能力,更考驗其人文情懷。疫情中湧現出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蹟,激發出來的中國正能量和民族精神,為厚植社工專業學生的人文情懷提供了富養土壤。常態化防控要求,為培養學生公共危機應急所需意志、精神、胸懷、情感提供了實踐平台,這也是培育平戰適用、應用型、本土化社會工作人才的重要窗口期。
3.創新育人模式,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交互培養
培養應用型人才,必須要堅持基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並重。社工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着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考核方式應以過程性考核為主,使學生能夠共享學習資源,實現互動性學習,同時,在階段性動態考核中完成學習過程。而實踐教學注重社工專業的培養要求,以專業實習為基礎,輔之以專業講座、社會實踐等形式穿插進行,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專業實習深化理論知識、踐行社工價值;專業講座從熱點問題、國際前沿等角度開拓視野,培養研究興趣,拓展國際視角。要發揮產學合作平台作用,以實習督導制度為抓手,創新管理手段,將校內實習督導、行業實習督導有機結合。
創新育人模式,要以社會服務項目為載體,對接現實需求,實現真題真做。國家衞健委、中宣部等22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重視和發揮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在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工作中的作用,在突發事件善後和恢復重建過程中,要依託各地心理援助專業機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志願服務組織和心理援助熱線,對高危人羣持續開展心理援助服務。高校社工專業應以疫情防控常態化為契機,積極參與與疫情防控相關的社會服務,讓學生在解決現實社會問題中提升科研水平、社會服務能力,如社區疫情防控值守、心理健康問題干預、病癒者的社區融合等。師生通過紮根社區為社會各類弱勢羣體提供專業服務,不僅可以提升實務能力,而且能切實感受到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力量,堅定其專業價值觀。
學校應充分發揮產學合作平台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應用性科研實踐活動。學生論文、科研項目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能夠提出解決方案。學生通過科研實踐活動,將專業理論知識和社工方法有效地運用於社會服務中,使理論與實踐交互螺旋提升,理論水平和實務能力在交互培養過程中得到同向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