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遠離“熊孩子”,珍愛生命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經典

“熊孩子”這個詞,最近頻頻出鏡,很多時候讓人哭笑不得,甚至讓人抓狂,來看看熊孩子的破壞力有多強——

恩,這個還算是沒太大損失的,還有對電腦好奇的——

甚至還有動員了社會資源的,比如——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熊孩子”的話題~

熊孩子”熊的原因

從客觀角度上或者學術角度上來講,熊孩子之所以熊,有很大的可能與他們所處在的發展水平有關。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三山實驗。

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如圖所示)。

結果顯示2~7歲的兒童所看到的是無一例外地認為別人在另一個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樣的。也就是説對於2-7歲的兒童,他們認為別人從其他方位看到的景色跟自己看到的一樣,他們沒有辦法從他人的角度理解問題。

這個實驗證明了2-7歲兒童心理發展還不完善,處於前運算階段,具有很強的自我中心的特點。

自我中心並不是自私,而是指兒童只會從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兒童假定他自己的思考和別人一樣,整個世界都分享着他的感受和經驗,即所謂的與世界一體感。整個世界為他而創造,他有巨大的魔力控制一切。當他散步時,太陽和月亮必須跟着他,當自己的湯是熱的時,就認為別人的湯也是熱的。這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性。

看看看看,這是不是就是典型的熊孩子啊?所以有時候我們總是感慨,熊孩子老是扯着拽着你鬧騰讓你陪他玩,沒準就是因為他很想讓你陪他玩,所以他覺得你其實也很想跟他玩啊!

熊孩子的出現不僅僅是因為他們不能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他們可能處於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的第一級水平“前習俗道德水平”,這時對個體來説,道德是外部的而非內化的,在這個道德水平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認為受到懲罰的行為就一定是錯的,而受到獎賞的一定是好的;第二階段是天真的享樂主義定向階段,在這一階段,孩子把滿足自己的需要作為指導思想。

簡單來説,他們對道德的定義還沒有被社會規範所影響,對於這些孩子,他們並不真正理解社會習俗和規則,對於他們來説服從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並且道德就是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比如讓自己得到獎勵,讓自己感到高興,讓自己不受到懲罰……所以在這種“我高興就好”的道德觀念下,他們怎麼可能不熊?

當然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毀滅”的想法,而大人和孩子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是不是真的會付諸行動,也就是説是否能夠控制自己的不恰當衝動。

但是小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很低,他們不能夠很好的抑制自己內心的衝動,不願意接受延遲滿足,也就是不願意等。於是,他們一旦想要每種東西或者做某件事情,就會不假思索的去做,從而導致一系列的令人焦頭爛額的後果...

當然,熊孩子之所以熊,很多時候不僅僅只有天性的原因,作為父母,管教不利也難辭其咎,甚至有很多時候,後天的習慣養成所帶來的影響遠遠大於天性的原因。

不少人應該經歷過心愛的玩具、手辦、化妝品被“熊孩子”折騰的沒了原型,正當滿腔怒火要噴湧而出時,得到“熊孩子”家長一句輕飄飄的“他還小,別跟他一般見識”....

“哎呀,我家孩子還小,還不懂事!”“你是大人,怎麼能跟一個孩子計較呢?”“你怎麼這麼沒有素質,就會欺負小孩啊?”......這些熊孩子父母的經典語錄,是不是很熟悉?

“熊孩子”的存在,很多就是因為有錯誤家庭教育觀念的“熊家長”的存在!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整治”“熊孩子”

為了減少這種“熊孩子”殺傷力極大的武器在世,我們要怎麼做呢?

一:不做“熊”家長。

家長的模範作用得起到正面影響,用自己的行為來教會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負面影響的嚴重性可類比班杜拉的玩偶實驗)。

三:獎懲機制,建立基本的行為規範。

“搞事”之後要適當懲罰並講清緣由、教他改正,懲罰才會有效;而當他們及時改正或是做了對的事情,也要及時強化,給予一定的獎勵。

四:遇到不認識的“熊孩子”怎麼辦?

沒有立場教育的時候,敬而遠之...與大殺器保持距離,恩,你好我好大家好~

輪到你啦

這篇文章對你有用嗎?有用的話歡迎點贊、轉發二連擊哦~

對於熊孩子,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留言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交流育兒心得,雙語啓蒙的心得,願我們一路陪伴前行,有愛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