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只有緊抓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上週逛街時,看到這樣一幕:一個小男孩哭鬧着要買玩具,可是媽媽堅決不給買,再三強調家裏已經有了很多類似的玩具,可是孩子根本聽不進去,面對媽媽“無情”的拒絕,他只好躺在地上撒潑打滾,霎時間引來不少路人駐足圍觀,媽媽可能覺得沒面子,最終便答應買給孩子。
育兒路上的難題到底該如何解決?相信諸多父母都曾有過這樣的煩惱,孩子好像有永無止境的物質需求,一出門就要買買買,一旦不買就撒潑打滾、哭鬧不止,要是每次都答應買,怕慣壞了娃,不買吧,好面子的家長怕丟人趕緊從了娃,脾氣暴躁的父母直接吼一頓或者打一頓,可是孩子又會重蹈覆轍,根本不長記性。
其實,當你反覆糾結買與不買時,你就已經陷入與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到底該怎麼解決這種問題呢?
面對孩子的要求,父母不應該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而是先安撫其情緒,幫孩子説出感受,再陳述拒絕他的理由,最後一起商量解決方案。
你可以這樣説:媽媽知道不給你買這個玩具,你很失望、難過,你喜歡它是因為造型有趣、可以隨意變換樣子,可是咱們家已經有這樣的玩具了,玩一樣的多沒趣啊,咱們不如繼續往前走走看看,一起去尋找不一樣的新玩具,好嗎?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面對喜歡的玩具,家長不買,孩子就哭,其實分為多種情況——
比如內心委屈,無法擁有喜歡的玩具,捨不得又放不下,孩子感到難過和不甘;
傷心,父母拒絕、否定自己的想法,需求得不到滿足;
其實,孩子只是在宣誓自己的權利,當不能隨心所欲時,就會進行非理性地反抗,也就是哭鬧、撒潑,父母越是拒絕,他們的情緒越是容易失控,這個時候他們的目的不是玩具,而是希望這件事能自己做主,只要有一次通過哭鬧後父母妥協,那麼他們會反覆去這樣做。
為此,父母應該試着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適當地給予她們一定的選擇權,孩子才能在規則面前乖巧地接受。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類似這樣的問題每天都在上演,讓不少父母感到焦慮、無奈,面對育兒難題,家長應該透過問題的表面來尋找背後的原因。
孩子不好好學習是怎麼回事?
多數父母關注的只是孩子的分數,而忽視孩子內心的情緒和感受,比如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遇到困難?是否在學校受了委屈?是否充分地理解知識?是否獲得父母充足的愛和關心……?家長逼着孩子學習,只是靠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罷了,根本沒有從心裏去接受它,天天盯着孩子的成績,只會讓孩子逐漸產生厭學的情緒。
為什麼你越催孩子越墨跡?
相信多數父母喜歡催孩子,怕遲到,催其快點起牀;怕寫作業拖沓,催其寫快點;怕成績落後,催其馬不停蹄地學習……漸漸地,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節奏感和自主權,並且長期處在一個焦慮和恐懼的環境中,精神一直高度緊繃,因為下一秒就可能遭受“河東獅吼”,試問這樣做,孩子怎麼好好成長?
很多媽媽説:道理我都懂,但是情緒上來了就是忍不住,沒有孩子以前,一直以為教育孩子很容易,可是直到自己親身經歷時才知道多麼無奈、痛苦、無助,即使是再温柔似水,也會在日復一日地帶娃日子裏被消磨了好脾氣。
如何解決育兒難題?在育兒的過程中,您的內心是否總出現“十萬個為什麼?”
為什麼孩子越催越磨蹭?
為什麼孩子沒有學習的動力?
為什麼跟孩子講道理沒有用?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與自己交心?
為什麼總是忍不住想要吼孩子?
……
其實,這些問題並不是個例,而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每一天,孩子都在向父母發出種種挑戰,搞得家長焦頭爛額、困惑不已,甚至手無足措,到底該如何是好?
當您正處在焦慮、迷茫之時,不妨看看這本《好媽媽都懂的心理學》,你就會明白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可以找到對應的答案去解決的。
這本書分為親子關係、親子溝通、習慣養成、品格培養、學習、自我成長六個模塊,聚焦父母日常育兒中最常見的棘手難題,以兒童心理學作為切入點,巧妙幫助家長破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真相”,理清親子衝突中隱藏的種種心理誤區,引導父母以恰當的方式處理育兒難題,以長遠的目光看待孩子的教育和成長,與此同時,通過了解孩子,找到家長自身內心焦慮不安、恐懼的來源,從而實現自我治癒。
作者認為,好的教育要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尊重人性。父母只有走進孩子的心,讀懂孩子的真實需求,建立其親密的情感聯結,才能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