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麻省理工博士鄭騰飛,回國當小學老師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經典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任何行業都不分高低貴賤,都能夠做出一番成績,然而世人在起初,卻喜歡戴着“有色”眼鏡看問題。

一如當年的“北大屠夫”陸步軒。

北大屠夫陸步軒

當一位北大才子卻在街頭賣豬肉的消息一經曝出,世人的態度大多數是不理解,甚至隨之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批評。

直到近些年,陸步軒將自己的品牌越做越大,當初的質疑,才變成讚美。

無獨有偶, 相比較世人眼中的清華、北大高材生,必須拿高薪、坐在高檔的辦公室工作,真正的有思想的人,更在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

同樣是一位北大的本科畢業生,而且還讀下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這樣一位外人看來前程無量的“學霸”,在畢業後卻做出一個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決定。

她選擇回國,成為一名小學教師。

這個人就是鄭騰飛,自稱自己是“學霸受害者”的“學霸”。

北大畢業生鄭騰飛

01

求學不是為了“應試”

國內高考是怎樣的呢?

雖然説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句話形容高考,相信都不會反對。

每年的高考都有數百萬考生同時競爭,優勝劣汰之下,只有考試分數高的人,才能有機會進入名校。

在這之下,自然導致很多學校,會在升學率的指標之下,不斷加強學生的“應試”能力。

一個學霸不一定多有創新能力,但是“應試”能力一定不弱 。

高三的學生在衝擊高考

在敬佩每年的高分學霸的時候,也不免在想,將“應試”當成求學的大部分或全部,真的對嗎?

如果是在大學之前,恐怕還有效,畢竟之前的階段,主要的評價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可是到了大學,很多同學,不通過成績,也能夠嶄露頭角,成績似乎不“那麼重要”了。

而作為一名通過高考,進入北京大學化學系的鄭騰飛,就是到了大學,才認識到這個現實。

鄭騰飛剛上大一,就遭到了來自身邊同學的“打擊”。

因為所在的化學系,有幾十名同學是通過報送上的北大,他們的學習成績不一定多麼高,然而綜合素質,尤其創新能力很強,在學習中的表現,讓鄭騰飛對自己甚至一度產生自卑。

上大學時的鄭騰飛

在國內求學的整個過程中,我練成了一種“武功”,那就是應試技巧。至少在大學之前,這套武功令我無往不利;可是在大學之後,它的威力下降了,周邊的很多人不靠這個,也很厲害。

不過鄭騰飛的這套“武功”確實練得不錯,她也是憑藉應試能力,在GPA、GRE、託福等考試中,都取得不錯的成績,甚至還憑此“打進”了麻省理工學院,這所世界級的名校。

大學往往可以成為一個人的迷茫期,哪怕是北大的高材生也不例外。

鄭騰飛能夠憑藉自己的應試能力考進北大,這本身就是一種很不凡的成就,不過相比較而言,應試能力強,到了大學這個考察更加多元化的地方,鄭騰飛這樣的人,反而有些容易遭受打擊 。

不過,也許換個環境,就能夠激發一個人的“覺醒”。

鄭騰飛和學生

02

國外求學,認清自己

在MIT的五年,收穫遠超在北大的四年,曾經的我是一個“學霸受害者”。

在憑藉自己的“武功”進入到麻省理工學院後,鄭騰飛遠遠沒有感受到絲毫鬆懈,甚至受到了更加沉重的打擊!

這裏的人都可以稱之為“天才”,優秀似乎是這羣人的習慣,而這羣優秀的人,給了鄭騰飛很大的觸動,這也成為她決定改變自己的重要原因。

有些時候,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之深,甚至可以扭轉她的命運 。

如果沒有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按部就班地在北大完成自己的博士,鄭騰飛也許會有壓力,但是憑藉自己的“武功”,相信也問題不大,她還會覺得,自己本身依然是很“優秀”。

鄭騰飛和MIT同學

周邊的這些同學,往往都對自己的目標有着“狂熱”的追求,並能夠靠努力堅持下去。

鄭騰飛才知道, 如果為了學習成績而學,這樣的學霸其實是“走偏了” 。

而這個道理,直到了求學二十多年後才認識到,是不幸、也是幸運。

不幸的是,自己知道得晚,耽誤了這麼多的時間;幸運的是,自己現在知道,還有時間去改變 。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之前都是在浪費人生。

因為鄭騰飛在麻省理工學院才認識到自己的動手能力差,對科研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興趣,每次去實驗室都很痛苦。

而為了“不浪費自己的生命”,鄭騰飛決定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並且在博士畢業的時候,放棄了大公司的offer。

回國,當一名小學老師!

當小學老師的鄭騰飛

03

教育從小抓起

對於鄭騰飛而言,國內、國外的求學經歷,令她真正明白了自己的興趣和“使命”所在。

那就是 國內的基礎教育 ,有些事情,就應該從小抓起。

認知從小抓起

有人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尤其是在一個人小的時候,如果有一個或多個好的、積極的興趣,那麼他就會比成年人更有動力去探索,而這樣的特性,如果能夠好好引導,往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鄭騰飛在自己二十多年的求學中,結合自身以及周邊人的經歷,她深知, 基礎教育,雖然課程方面並不難,但是如何“育人”,才是這個層次的教育,最難的地方 。

真正懂得引導孩子有正確認知和好的興趣的老師,實在太少了!

如果以為教學僅僅是傳授知識,那麼就大錯特錯了,一個好的老師,還應該讓學生,對自身、外界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學習,不能為了“學”而學。

享受學習的過程,明白自己的興趣所在,堅持下去,真正成就一番事業。

知行合一從小教起

“知行合一”,這是我國明朝著名的思想家王陽明先生提出的理論。

如果僅僅知道和認知到一個事物還不夠,還應該去用行動實踐它。

説起來簡單,可是做起來難。

國內很多學生都是理論能力強,動手能力卻不強,只因從小大部分時間都是用課本學習,真正操作卻並不多。

以為自己懂了,可是並不代表,自己就能夠做出來 。

基本的科學素養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很重要,這也要從小抓起。

如何培養和引導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在鄭騰飛看來,小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階段。

從北大本科畢業,到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畢業,一位本能進入大公司拿高薪的“學霸”,卻選擇放棄唾手可得的舒適未來,回國投入到基礎教育。

其實有些時候人生的選擇,就是為了“能夠為這個世界做點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