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希望孩子變優秀,去這3個“場所”比看書有效,你帶孩子去過嗎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經典

古時孟母三遷,今有家長育兒:環境對一個人的孩子十分重要,古時孟母尚能夠為了孩子着想而不惜花費時間精力來“三遷居室”。

今時,交通如此便利,我們更要經常帶孩子走在路上、讓孩子多看看路上的風景、瞭解這個世界的多樣。

家長們總是説,孩子從小特別不喜歡學習,只喜歡往外面到處跑,或者乾脆抱着個手機打一天的遊戲。

其實,孩子不願珍惜自己現有的時間好好學習,其背後自然少不了“環境的枯燥”這個因素的影響。

孩子從生下來就呆在爸爸媽媽準備好的屋子裏,他們他這個屋子慢慢成長,然後又日復一日的去同一個地方上學。

其實,換位思考一下,孩子復一日地學習語數外等科目,但始終不知道自己學習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用處,這不就是變相地“流水式工作”嗎?

每天重複着同樣的事情、每天都走在學校和家的同樣的路程上、每天見到相似的人、從未或者極少接觸外面的世界,這樣的生活,從幼兒園到高中,足足要維持13年。

人天生就有逆反心理,當一個人在一個相同的環境下待久了之後,會極度渴望自己的生活能夠有所變化。

生長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其原因在於:

環境是孩子快速汲取知識的途徑

很多孩子都表示,在教室寫大自然的作文時,總感覺缺了點什麼。

如果此時孩子的所處環境能夠轉移到大自然中,孩子必定能夠“就地取材”,將自己看到的、接觸到的、聽到的全部當成寫作素材。

當然了,我們不可能讓孩子每次上課或者寫作文時都跑到外面去,但多次、頻繁地讓孩子接觸外面的環境,孩子會自行在潛移默化之中將外界環境移到自己的腦子裏。

適宜的環境將能加強孩子的共情能力

還記得,拳王鄒市明就有一個讓孩親身體驗環境而增強其共情能力的故事:鄒市明的妻子雖然會給孩子買各種吃的玩的,但從不允許孩子浪費。

每次孩子有浪費行為時,媽媽都會批評孩子:“都是爸爸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買的,能把它們浪費掉就是等於浪費爸爸的辛苦!”

孩子一開始完全無法理解這句話,總覺得爸爸賺錢賺那麼多,浪費一點又有什麼?

但是,當鄒市明孩子被媽媽親自帶入比賽現場,看到爸爸在比賽中“被人用力打得倒在地下”,之後爸爸又帶着傷迅速站起來時,孩子從那一刻開始,徹底理解了爸爸的辛苦,也就開始主動養成不浪費的習慣。

其實,我們的孩子和鄒市明的孩子一樣,也是可以通過特定的環境理解父母教育的、書本上寫的那些大道理,這種理解能力,其實就是共情能力。

優秀的環境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比如,在圖書館學習的孩子,雖然也有可能像以前一樣按耐不住自己想看手機的心,但他們學習的時間一定會比在網吧學習時間多得多。所以,家長一定要儘量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環境。

對於父母而言,經常帶着孩子去這幾個地方,可以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圖書館

圖書館是知識的海洋,幾乎所有在圖書館的人都在安安靜靜的看書或做作業。在這種學習氛圍之下,孩子將會變得平穩心靜、主動學習。

而且,一旦孩子經常去圖書館、多次在圖書館內學習,這將能促使孩子逐漸習慣主動學習、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户外

現代社會的城市裏到處都是車水馬龍、鋼鐵水泥。

習慣了高科技和方便的城市社會後,一會兒帶孩子去户外走一走、搭帳篷露營,都能夠讓孩子體會到課本形容的那種大自然的輕鬆愜意。

這不僅能夠增加孩子對於課本的理解,能夠幫助孩子用實際去體會知識的靈動。

遊樂園

遊樂園是孩子的天堂,更是孩子釋放天性和盡情玩耍的地方。

家長可以每隔一個禮拜或半個月左右就帶孩子去遊樂園放鬆一下,這既能緩解孩子的壓力,還能讓孩子保持自己的童真,更能促進親子之間的關係。

羊駝媽媽結語:

課堂是知識的殿堂,但殿堂終究也是四四方方、容易禁錮人靈魂的所在。還要讓孩子理解知識的靈動和魅力,就需要經常帶孩子到各種環境中走動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