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午,濟南市硯泉學校裏一派熱火朝天的場景:四五六年級的同學們有的提水,有的鬆土,有的拔草,精心照料着他們親手種下的絲瓜、草莓、玉米、辣椒等;七八年級的班主任們擼起袖子,帶着學生在菜地裏熟練地刨土、耙地、搬運石塊;學校校長顏世民帶領隊伍趁午休時間突擊檢查,對各種植區的整體規劃、種植成果、衞生管理等情況進行點評指導……
這幅勞動畫卷不是偶爾出現,而是硯泉學校日常勞動場景的生動寫照。為開展勞動教育,學校開闢出1500平方米的菜地,並分包到班,讓孩子們日日體驗“腳下有泥、身上流汗”的勞動教育。對此,顏世民表示,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喚醒孩子們的勞動意識、培養他們的勞動自覺、鍛鍊他們的勞動精神,並最終讓他們在勞動中完成自我教育。
“孩子能做的事情,放手讓他們做”
刨土、澆水、種菜,學生樣樣參與
在當天的突擊檢查中,顏世民對一塊色彩鮮豔、造型美觀的指示牌打了0分,卻對一塊釘在木棍上的簡易牌讚譽有加。“只要是孩子們動手做的,即使簡陋也要進行鼓勵。而找打印社製作,違背了我們開展勞動教育的初衷。”
這個細節折射了硯泉學校對“學生參與”的重視程度。為給孩子們充分進行勞作的空間。學校將綠化帶改造成菜地,最終開闢出1500平方米的種植區。24塊菜地中,面積最大為68平方米。此外,為了方便學生勞作,學校還特意為每個班配備了5把鐵鍁、3把钁頭、3個鐵耙、2個水桶。
學生的參與是從菜地改造開始的。在由綠化帶到菜地的轉變過程中,清理石塊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據八年級二班班主任寧慧回憶,地裏最大的石塊用雙手環抱都抱不過來,小石塊更是不勝枚舉。為了把這些石頭清出來,她和孩子們利用業餘時間用鐵鍁鏟、钁頭刨,一點一點完成了改造工作。
石塊清理乾淨後,學生又在老師的帶領下翻土、鬆土,敲碎大土塊,並不時拔掉野蠻生長的野草。4月初,經歷了一個多月的改造後,菜地具備了種植條件,學生便跟着老師打壟、播種。現在,每個班的菜地裏都有十種左右的水果蔬菜。有的班級種上了絲瓜、草莓、玉米、辣椒、茄子、西紅柿、太陽花等。有的班級細緻地分出了花卉、蔬菜、水果三個區域。更暖心的是,有的班級的學生還專門為老師種植了潤嗓的薄荷。
現在,每到中午,硯泉學校處處可見學生在菜地裏忙碌的身影。他們毫不在意自己的身上是否有泥,水桶提起來是否費力,而是一心一意地照料那些剛剛冒出綠芽的小生命。他們忘我投入勞動的身影常引來柵欄牆外校外人員的駐足觀看。
“通過勞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
關於勞動教育還有“一攬子計劃”
正如顏世民所期待的那樣,在深度參加勞動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生了很多改變。“在3月初,很多學生還不會用鐵鍁。一腳下去,土沒鏟成,鐵鍁斷了。澆水的時候,整整一桶水對着一顆苗就灌下去了。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現在,他們不僅會用工具了,對勞動也越來越有感情了。”學校八年級教師楊緒芬感嘆道。
一段關於澆水的插曲可算作學生成長的典型案例。據學校副校長王謙介紹,因學校沒有自動澆水裝置,目前澆灌菜地的水都由學生用水桶從教學樓一樓提出。一開始,孩子們因走進菜地腳上粘了泥土,再返回時,走廊裏總會出現很多泥水點。怎麼解決?孩子們開始商量對策,他們嘗試分組,由一個人留在菜地內,其他人專門負責提水。但新的問題產生了,水桶太滿,容易將水灑出,還是難以避免走廊積水的問題。於是他們又想出了另一個對策:每桶水只接半桶,每個孩子提兩個半桶,這樣既能保證澆水量,又不會弄髒走廊。“一個簡單的澆水問題,涉及到了分組合作、容積計算等知識,提升了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相信他們會對這段經歷印象深刻。這就是最生動的教育。”王謙説。
在學校政教幹部韓慶兵看來,勞動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品格培養的過程,不僅能帶給他們成功的自信,還能培養他們面對挫折的勇氣。“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失敗也是一種教育。”
同樣,在顏世民看來,勞動教育是一個途徑,一個載體,最終目標是學生品質的提升、能力的增長。目前,學校的勞動教育正處於探索階段,但對於勞動教育,他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整體規劃。這一規劃涵蓋生活勞動、農業勞動、工業勞動等層面勞動,是一個整體的系統。而這些規劃的設計,正是基於學校“至善教育”的理念與修身課程、紅領巾課程、公民課程的課程體系。“勞動教育是修身課程的重要內容。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課程,培養‘獨善其身,兼善天下’的硯泉學子。”顏世民説。
—END—
來源 | 濟南日報、硯泉學校
編輯 | 宣法科
關注歷下教育的人都“在看”
【來源:歷下教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