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漢初年的時候,有三個人物十分著名,他們是蕭何、韓信、張良,當時被人們稱為漢初三傑。這三個人中的蕭何,曾受過錦錯入獄的災難;而戰功卓著的韓信的下場更慘被漢高祖劉邦殺了頭;只有張良,在輔佐劉邦打江山時又能夠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在西漢王朝創立之後又能夠審時度勢,功成身退,保存了自己,成為千古良輔,被後人仰慕。張良字子房,是戰國七雄時韓國宰相張平的兒子他的祖父叫張開,先後曾做過韓昭候、韓宣惠王、韓襄王的宰相,是個貴族世家。
張良的生年沒有確切的記載,卒年是公元前189年。張良的祖籍在韓國的城父,即現在的安徽省亳縣東南。劉邦得天下後,論功封張良在齊地為侯,食邑30000户,但張良堅辭不受,最後張良在齊地選了個萬户左右的留縣,受封為留侯。他説自己當初散盡家財起事,無非是為韓國報仇。如今恁着三寸不爛之舌,也位列王侯,對一個讀書人來説已十分滿足了。他還説,從此以後將捨棄一切世俗之事,要追隨赤松子去修仙學道了。
果然,張良在這樣表明完心跡之後,緊閉大門,宣稱自己在家修習導引、辟穀之術,不再與外人相見。張良的這一行為,在西漢建國後的政治鬥爭中成功地保全了自己,沒有像韓信那樣被殺掉,也沒有像蕭何、樊噲那樣受牢獄之災。但是,在現實環境中生活,要想完全超越現實也不可能。漢高祖七年的時候,劉邦因為十分寵愛戚夫人所生的兒子趙王如意,準備廢掉原配夫人呂雉所生,早已立為太子的劉盈,改立如意為皇太子。大臣們對此事極力反對,但劉邦理也不理,急得呂后坐立不安。
不知是誰提醒呂后,讓他到張良那裏討教主意,説劉邦非常信任張良,他的意見一定會聽的,呂雉果然派弟弟建成侯呂澤去向張良求教。張良説:“以前陛下確實採用過我的不少主意,可那是在危難之中。現在天下太平,陛下想換太子,那是他們父子之間的事,讓我這個做臣子的去勸,恐怕不會有什麼用處。”張良委婉地表示自己不想介入到這種事情裏面去。但呂澤不幹,反覆懇求張良看在皇上和呂后的面子上,好歹設一良策。無可奈何之下,張良只好出主意,呂澤回去跟呂后一説,果然依計而行,把商山四皓請下山來,做了太子的賓客。這一招在以後的日子裏果然奏效。
漢高祖十一年的七月,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劉邦因為身體有所不適,準備讓太子代替他領兵討伐。商山四皓聽到這個消息後找到呂澤,對他説:如果太子領兵出征,勝了對他日後繼承皇位沒有什麼直接的用處;萬一吃了敗仗,不但太子的地位難保,腦袋都有危險。再説此次出征的將領都是當年陛下的舊部,是一羣如狼似虎的猛將,太子根本統領不了。”呂澤聽後馬上求見呂后,把商山四皓的這一番話向她作了報告。呂后就去向劉邦哭訴,弄得劉邦也沒有辦法,只好決定自己領兵親征。
劉邦出征時,滿朝文武都來送行,張良則特地獨自遠送劉邦到曲郵,他想為安定太子的地位在側面做點工作。張良在抱歉了一通自己由於身體原因不能隨軍遠征後,假裝猛然想起了什麼,提出了帝王親征應派太子監國的事。劉邦聽張良説起這樣的事,心中雖然微有不悦,但還是下詔讓太子兼領將軍,監督關中,並任張良為太子的少傅。這一辦法無疑對鞏固太子的地位起到了作用。漢高祖十二年,劉邦帶着箭傷回朝,病勢加重,換太子的念頭越來越強。呂后等人束手無策。沒想到太子劉盈帶着商山四皓出席慶功宴,使事情有了極大轉機。
劉邦看見太子身後跟着四位鬚髮皆白、神情飄逸,簡直可以入畫的老者,不覺好奇地問他們是誰。四位做了回答。劉邦聽説他們是自己多次請不下山的商山四皓,大感驚訝。就問為什麼先前自己三番五次敦請而不來,如今卻甘心情願地輔佐自己的孩子。商山四皓解釋了先前為何不願下山的原因,説太子仁孝恭敬、禮賢下士,天下的人都願意追隨太子,所以他們四個人才相約下山,前來為太子盡綿薄之力。劉邦原來想換太子,主要的原因是覺得太子太過軟弱,怕他即帝位之後,用不了幾年劉姓江山就要易主。
如今朝中的元老大臣、張良和商山四皓這樣的高士都願意為太子效力,看樣子自己的顧慮可以打消了。此後,改立儲君的鬥爭雖然仍然有,但張良的這一計策,為日後劉盈登上皇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從此以後,張良便索性稱病不朝,一直到漢惠帝六年因病而逝,伴隨他殉葬的是-塊黃石。原來,當年張良在下邳接受黃石公贈書的時候,那位神秘的老人曾約他十三年之後在濟北相見。並告訴他説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就是他。十三年後,張良果然在濟北的谷城山下找到了那塊黃石,把它一直供奉着,並在臨終的時候,吩咐家人把它放在自己的棺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