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秦賦》裏,秦趙兩國連年征戰,到底有何恩怨?趙國其實挺冤的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小倉鼠打洞學會另一種情懷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這一打,就打出了不死不休的架勢。而其中最為慘烈,也是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就是“長平之戰”了。
《大秦賦》熱播,但戰爭似乎一直聚焦於秦趙兩國。
劇情開篇就是秦軍圍困邯鄲,質趙的秦莊襄王秦異人命懸一線,秦始皇嬴政在趙國備受屈辱。然後趙王又幾次想要伐秦,秦國挑撥燕國伐趙,又要求趙太子趙佾入秦為質。
可以看到,兩國之間如此折騰,必然是有着深仇大恨的,那麼這一段恩怨到底為何呢?
秦趙兩國同祖同宗,但矛盾也不少
稍微熟悉先秦歷史的人,就應該知道秦始皇嬴政也被稱為“趙政”,因為他是嬴姓趙氏。
秦國的祖先是惡來,而趙國的祖先是惡來的弟弟季勝,他們有共同的父親飛廉,是商朝的重臣。
惡來因為反抗武王被處死,於是季勝就撫育了兄長的後代。造父就是季勝的後裔,因為給周穆王駕車平叛有功,獲得的封邑是“趙”,所以就出來了一個嬴姓趙氏。造父就是趙國的始祖,惡來的後代也因此跟着以“趙”為氏。
但是之後惡來的後代中出了一個叫做“非子”的人,養馬養得極好,所以就被封到了“秦”,這是秦國的始祖。
按理説,這兩個國家的統治者血緣關係要比其他絕大多數的諸侯國都近,二者合作起來應該更方便才對。
但很不巧的是,雖為同支,但兩部分族人的命運不太一樣。
秦嬴這一支人地處西陲,經常和西戎打仗,可以説他們的實力是打拼出來的,日子過得也比較苦;而趙國趙氏這一支是嬴姓的主幹,本來是周王的屬官,後來因為不滿於周王室的衰退,才投靠了晉國,後來發展成了“六卿”之一。
所以,秦國趙氏和趙國趙氏其實交集並不大,非但沒有認親戚的打算,秦國和晉國還有着不小的仇怨,這其中自然也有趙氏族人的參與。
都説“秦晉之好”,但實際上二者的關係並不是特別好,甚至晉國壞了秦國最為根本的國策,即東出中原。
秦穆公時期曾經“三定”晉君,意圖操控晉國國政;而晉文公藉着秦穆公的威勢,平定內亂,最終稱霸中原。
秦穆公本來想着借秦晉之間的友好關係參與中原的事務,使得天下卑秦的現狀得以改變,但不料被晉國阻止,雙方打了一場“崤之戰”,秦軍全軍覆沒。
之後的歲月裏,雙方互有徵戰,甚至晉惠公還被秦軍俘虜了,這也是晉國的奇恥大辱。
秦國也經常聯合着楚國一同攻打晉國,使得晉國內部苦不堪言,這時候的六卿就有趙氏了。
造父的這一支趙氏族人後來和韓、魏一起瓜分了晉國,這就是趙國的由來。
所以可以看到,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恩怨不僅僅是後來趙國立國之後才出現的,在春秋時期秦晉之間的仇怨就已經和趙國的趙氏有關了。
但二者在戰國階段裏的恩怨,就顯得比較“有趣”了。
秦趙“長平之戰”是中了韓國的挑撥離間之計
進入戰國時期,秦趙之間本來是不怎麼互相攻伐的,因為秦國忙着抗衡的對手是魏國。
這個魏國繼承晉國的底藴最多,所以國力也最為興盛,尤其是君王有雄心,吸納了很多人才。
比如説李悝在魏國率先變法,使得魏國的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而吳起入魏之後,又為其訓練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重甲步兵,即魏武卒。
曾經吳起用自己訓練出來的5萬魏武卒大破50萬秦軍,一時間威震天下。並且就是在吳起的率領下,秦國幾乎是被魏國壓着打,逢戰必敗,河西之地就這樣丟掉了。
所以説,當時秦國東出,最大的阻力是魏國而不是趙國,其主要的戰爭也都在和魏國進行。
但是,這時間聯手抗秦的可不止是魏國一個,而是韓趙魏“三晉”一同的功勞,只不過魏國是主導者而已。
趙國和秦國其實沒有多少衝突,但因為“三晉”之間的同盟關係,它不得不參與進來。
終於,魏國因為自身強大的實力,身處四戰之地,對秦國封鎖,對楚國、齊國進行攻伐,對同盟的韓、趙兩國進行壓迫,以至於引起了諸國強烈的不滿。
趙國率先和魏國反目,至此“三晉”直接的同盟關係被打破了,秦國東出的桎梏終於鬆動了下來。
當然,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主要攻伐的目標還是魏國,先收復失地,然後對其進行壓迫和掠奪。
而就在這個時間裏,趙國逐漸積累起來了雄厚的勢力,和北部匈奴連番作戰,其士卒善戰、能戰,不輸於秦國軍隊。
這樣一來,趙國就成為了“三晉”中新的首領,肩負起了合縱抗秦的重任。
趙國擅長打防守戰,秦國幾次進攻都被廉頗等名將打得大敗。《大秦賦》中的秦異人之所以去趙國當質子,就是因為秦軍打了敗仗,不得已才派去的。
但仔細想來,趙國也挺冤枉的,它只不過是按照正常方式積蓄國力而已,誰知道其他諸侯國不爭氣,國力沒有它雄厚,這就使得它在秦國周邊變得異常顯眼。
尤為關鍵的是,秦國想要東出,一貫以來的阻礙就是“三晉”,不把這個區域的地盤打下來,是沒有辦法東出的。
春秋時期被晉國封鎖,和晉國作戰;戰國時期被魏國等封鎖,再和魏國作戰;現在又出來一個趙國,不得已,還得和趙國作戰。
既然已經開打了,趙人的血勇之氣也是非常足的,於是就擺開架勢轟轟烈烈地打了起來。
説起這個“長平之戰”,它的導火索其實是韓國的一次挑撥離間。
話説,秦國這一次沒打趙國,打的是韓國,戰事進行得異常迅猛,以至於上黨郡這個地方與韓國主體的聯繫被中斷了,被攻破是早晚的事情。
韓桓惠王都打算把上黨郡割讓給秦國了,結果沒想到上黨郡的郡守堅決不投降,於是韓王就派出了馮亭去接手降秦事宜。
可是這個馮亭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他也不想投降秦國,於是就去了趙國,説要把上黨郡獻給趙王。
趙王一聽自然很高興了,送到嘴邊的肉怎麼能不吃呢?別人怕秦國,趙國可不怕,於是派了平原君趙勝去接收上黨郡,封馮亭為華陽君,領上黨郡守。
秦國見此狀況大怒,他們在前面拼死拼活地血戰,結果讓趙國摘了桃子,這口氣忍不了,於是率軍猛攻上黨。
趙國見此,派出了廉頗前去支援,但沒來得及,上黨已經被攻破了。
既然已經勞師動眾了,自然不能就這麼回去,於是雙方就亮明車馬,打了起來。
廉頗不愧名將,使得勞師遠征的秦軍面對他的據守束手無策,於是散佈謠言,説秦軍害怕趙括,誘使趙王臨陣換將。
趙括上任之後,推翻了廉頗防守的拒敵之策,意圖出兵收復上黨郡,這才有了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卒的事件。
也正是這一戰,趙國國力大損,國內青壯兵源幾乎消亡殆盡,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幼子,以至於燕國都趁此機會想要伐趙,這就是《大秦賦》中呂不韋提出誘使燕國伐趙以解秦危的事情了。
只不過沒成想被廉頗以少勝多,擒殺了主將粟腹,也説明趙國還是有一戰之力的。
可見,趙國趙氏這一支嬴姓族人和秦國嬴姓族人雖然有些淵源,但矛盾積累得也比較多。
但影響兩國關係最為關鍵的不是這些矛盾,還是趙國在強大之後成為了秦國東出最大的阻礙,以至於兩國不得不連年征戰。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