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際鑾院士逝世
4月19日,據清華大學微信公眾號消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專家、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潘際鑾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潘際鑾是中國焊接學科創始人之一,參與創建中國高等院校中第一批焊接專業。
潘際鑾(資料圖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微信公眾號)
以雲南省會考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大
潘際鑾1927年12月出生於江西瑞昌。據清華大學新聞網報道,潘際鑾的父親潘鳳林14歲中秀才,科舉廢止後,進了鐵路學堂,畢業後在南潯鐵路做職員,後任九江站站長、段長。
1938年,潘際鑾的父親帶着全家逃難到了雲南昆明。1944年,潘際鑾以雲南省會考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大,入讀機械工程系。
“我中小學唸了不到六年,都在逃難,中間還做小工,臨時工。大家説我從小就是學霸,我想了想,我們家兄弟姐妹五個,其實基本都這個類型。我分析,第一,父母的表現和影響。抗戰時,全家老小十口人,走到哪逃到哪,維持生活就很難了。但他們非常勤勞也非常正直。我父母從來沒跟我説,你好好唸書將來要如何如何,就是説勤奮是很重要的。第二,我們家境很困難,沒飯吃,挖野菜。我們非常團結,都是大的帶小的。我跟哥哥漫山遍野去摘蘑菇,採竹筍,搞吃的。我每天下午去山上砍柴,揹回家生火燒飯,新鮮樹枝燒得滿屋子都是煙。我十四歲從鄉下挑水果走很遠去賣,要走幾十公里,家裏車費都出不起。這很辛苦啊,就體驗了人生的苦。那時就自覺地自己要學。”潘際鑾説。
1948年,潘際鑾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系並留校擔任助教。1950年,潘際鑾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教,後任焊接教研室主任。
1955年,潘際鑾回到清華大學工作,歷任機械系講師、副教授、教授。
潘際鑾長期從事焊接科學技術研究,取得了多項重要創新性成果,在不同歷史時期,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創造了多項“第一”,推動了先進焊接技術裝備在國家重大工程中的應用,引領和帶動了國際焊接工程科學發展。
“當時中國最缺的是焊接,沒人懂。機牀有人懂,刀具有人懂,機械加工都有人懂,中國老的工業都有。唯獨焊接,中國老工業沒有,可以説一無所知。1950年我從清華被選派去哈爾濱學習,蘇聯派的導師是焊接權威,我翻了翻他的著作,覺得很有興趣,就報了他的名。”潘際鑾説。
1978年,潘際鑾作為客座教授赴聯邦德國,與德國院校合作研發產品、申請專利,瞭解了國外研究進展、見到了許多未曾見過的先進裝備。
1980年,潘際鑾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他回憶,當時“填了一張表”,簡單地寫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當時也沒發幾篇論文”。後來,他被告知,“評上院士了”。
“我所獲得的榮譽,都不是我追求的結果。”潘際鑾説。
1987年,潘際鑾擔任秦山核電站過程的焊接技術顧問。秦山核電站是我國第一座自主研發、設計和建造的核電站。他親自選拔工人、制定制度、激勵團隊高質量地完成了任務。
擔任南昌大學校長9年
1993年,潘際鑾應江西省邀請,出任南昌大學校長。據報道,擬聘請潘際鑾之初,江西省有關領導曾向他表示,為了不影響他的學術活動和健康,哪怕去掛個校長的名、不做事也行。潘際鑾説:“要麼不去、要去就得有名有實。”
潘際鑾和妻子在南昌大學(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官網)
潘際鑾在南昌大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從扭轉學風開始,他推行學生”三制”——學分制(修滿學分可以提前畢業,未按時修滿但努力學習的可以延長年限),滾動競爭制(把獎學金從落後的公費生轉給優秀的自費生),淘汰制(評審不及格的學生要被開除)。
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壓力,但南昌大學的“三制”改革始終沒有動搖,由於學生“三制”的全面實施,南昌大學的學風很快有了好轉,教育質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他為提升江西科研能力,一邊當校長一邊當導師帶教學生,明確告知對方:必須“默默無聞地幹,自己去爭取課題,別指望在學校拿錢”。
據《中國教育報》報道,1997年,潘際鑾因腰椎間盤突出,在家卧牀4個月。他利用這4個月寫出了一部四五百頁的《現代弧焊控制》。
“人才不一樣,教育要根據個人的特點。我老講像游泳一樣游到對岸去,姿勢可以不一樣,快慢可以不一樣,因為人不一樣啊。有人耐力好,有人爆發力強,有人擅長蛙式,有人喜歡自由式,但都可以游過去成才,也才會有不同方面需要的各種人才。強國時代需要更多這種教育,才會有更強大的原始創新。”潘際鑾説。
經歷了一系列改革之後的南昌大學,邁入了“211大學”行列。
2002年,潘際鑾從南昌大學校長的職位上卸任,回到清華園的焊接館。
“在焊接上啥都行,但在生活上啥都不行”
2016年,一張潘際鑾騎電動車帶着老伴在校園裏穿行的照片在網上熱傳。潘際鑾的妻子李世豫一手摟着丈夫,一邊張開手臂,頭微側。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官網
兩人相識於1950年,相識不久後,潘際鑾就按照國家需求,去哈爾濱工業大學進修讀研,之後又是兩年的工作期,而李世豫則考上了北大讀書。兩人一別5年,交流只能靠一週一封的書信。
潘際鑾一心撲在事業上,而北大畢業的李世豫除了上班,還擔負起了家務以及照顧三個孩子和潘際鑾父親的職責。“生前兩個孩子的時候,他自己都不知道,還在工廠忙活。”
“在焊接上啥都行,但在生活上啥都不行。”這是潘際鑾給自己的評價。潘際鑾的妻子李世豫則“批評”他,“醬油、鹽、味精,他都找不到,甚至認不得”。
2017年,在央視《朗讀者》節目的錄製現場,李世豫自豪地説,丈夫是“中國焊接第一人”。2008年京津城際高鐵驗收,李世豫和丈夫試乘高鐵,“我們從來沒坐過那麼快的火車,當時一想,這裏面有我老伴的功勞,很高興”。
潘際鑾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技成就獎、中國焊接學會最高榮譽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曾被授予北京市特等勞動模範,兩次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2017年,清華大學設立“潘際鑾院士獎學金”,主要鼓勵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相關學科領域學習與研究的德才兼備的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旨在發揚和傳承潘際鑾院士的卓越貢獻和為人、為學的優良傳統,鼓勵和支持我國焊接以及相關學科領域優秀人才的培養、學術創新與工程應用。
潘際鑾表示,希望獎學金能有助於推動學校焊接及相關專業優秀人才的培養,受獎人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國家、為人民、為科學做出貢獻。
潘際鑾在寄語青年時説:“要根據時代的需求,模式多樣,適己發展。第一個,我希望他們打好基礎,理論的基礎,實際的基礎。第二個,將來長大了,要敢於思考、知難而進、勇於攀登。學什麼都注意學到真本事,物理也好,數學也好,化學也好,真正把它搞懂。至於分數多高,那是次要的,不要只去追求那些東西,要真正把技術消化了。”
資料來源:清華大學官網 《中國教育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