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節,家家户户都會準備滿桌子的飯菜。
然而,能一頓吃完的情況很少,美食就免不了成為剩飯、剩菜。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這些剩飯菜,直接倒掉覺得可惜,但直接食用又會擔心對身體不好。
很多人説常吃剩飯菜會致癌,其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很高!
這一説法是否正確?剩飯菜還能不能吃?今天一次性説清楚。
吃剩飯菜真的會致癌?
確實,剩飯菜儲存的時間越久,飯菜中亞硝酸鹽的含量會隨之增加。
亞硝酸鹽本身不致癌,但進入人體後,在一定條件的作用下,會和血紅蛋白結合轉化為“亞硝胺類物質”,這種物質是較強的致癌物,容易增加機體患肝癌、鼻咽癌、食管癌等疾病的風險。
但是,任何毒物的致癌、致畸都必須考慮“中毒劑量”。
有實驗表明:將把一盤未翻動過的新菜放入冰箱,第二天其亞硝酸鹽的含量只是從 3 mg/kg 升高到 7 mg/kg 而已,數值遠低於亞硝酸鹽致癌國家標準。
剩飯菜在存放的過程中並不會產生那些聳人聽聞的危害。
剩菜的食物種類不同,其亞硝酸鹽含量也不盡相同,比如蔬菜>肉類;一般來説,正常保存的食物所生成的亞硝酸鹽類物質對身體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另外,對於“癌症”而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的,並不是吃一兩次剩菜就一定會患上,肯定是跟“次數”及“食用量”有關。
如何正確對待剩飯、剩菜?
對待剩飯菜,處理態度要“嚴謹”:
世界衞生組織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點”中第四點“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裏明確建議: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時以上,應該及時冷藏(最好在5℃以下),不要在冰箱當中存放超過3天,剩飯菜加熱的次數不應該超過1次。
剩食物要聰明,最好“只剩肉不剩菜”:
相比肉類食品,蔬菜在存放的過程中會產生更多的亞硝酸鹽,而且還會有較大一部分營養流失(維生素C等)。綜合來看,建議大家“實在要剩,儘量剩肉不剩菜”。
另外,不建議大家剩涼菜。涼菜一般不經過加熱,更容易滋生細菌等有害物質,就會誘發腹瀉、腹痛等食物中毒問題。
存放剩飯菜要“科學”:
為了保證剩飯、剩菜的“衞生和安全”,建議大家避免對其進行“不必要的操作”。
(1)應減少筷子等器具對剩飯菜的翻動,用材質安全、靠譜的保鮮盒盛裝、存放剩飯菜,確保其密封性。
(2)剩飯菜在存放的過程中應放於“冰箱低温區域”,儘早吃完,避免細菌等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3)值得注意的是,剩飯菜需要“分類包裝+存放”,避免出現交叉污染和串味。
剩飯菜在吃之前必須要“熱透”:
雖然剩飯菜可以吃,但在吃之前一定要進行“完全加熱”。
也就是説,應該將剩飯菜加熱至100℃,而且至少要保持沸騰5分鐘以上。
吃多少,熱多少,請勿“反覆加熱”:
為了降低微生物的侵襲風險、避免發生食物中毒事件,對於剩飯和剩菜,都不建議反覆多次加熱;能吃多少,每次就熱多少,剩下的食物繼續儲存於冰箱,並抓緊吃完。
因此,剩飯菜完全可以吃,前提是要對其科學處理、靠譜對待。
本文專家:王思露,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師,中華人民共和國HACCP食品體系內部審核員
本文審稿:劉少偉,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