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列寧對當時蘇聯領導羣體內部愈演愈烈的官僚主義十分不滿,他認為有人正在破壞集體領導原則,在暗中爭權奪利。列寧將這種情況的出現歸咎於斯大林,越是到了後期,兩人的關係就鬧得越僵。領袖的態度無疑極大影響了斯大林的處境,關鍵時刻,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充當了“救世主”。
1922年底,斯大林同列寧妻子發生爭執,列寧得知後堅持要對方道歉,甚至鬧到了要斷絕關係的地步。雖説蘇聯建立初期,大多數領袖人物和軍隊統帥都出身卑微,但這些人可是從社會最底層摸爬滾打一步步熬出頭的,看慣了人情世故,見慣了大風大浪,是人精中的人精。當時斯大林在蘇維埃高層中並不突出,甚至可以用地位平平來形容。前有斯維爾德洛夫、捷爾任斯基這樣久負盛名的元老,後有聲望能夠與列寧相提並論的托洛茨基,加上列寧有意無意的針對,被夾在中間的斯大林過得並不痛快。
雖然斯大林身負“中央書記”一職,那時候這個官職當真就是個書記員,負責一些純技術型的活兒,並沒有多少實實在在的權力。列寧在他的政治遺囑中也明確提到,如果斯大林同志不合適,那就把他換掉,不必找能力比他更出色的,只要性格脾氣好就行。另外,當時的托洛茨基可謂是如日中天,他的肖像能夠與列寧的並排懸掛;提出建議時總能一呼百應,每次講話結束,掌聲都久久不息。我們不難看出,列寧時代末期的斯大林完全處於下風。
列寧逝世後,以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組成的“取消派”率先發難,他們提出“新經濟政策”不夠蘇維埃,根本就不是社會主義的政策,蘇聯應該遵循“社會主義原始積累論”,從農民和農業身上抽血,增收農業税用來發展工業。當時,托洛茨基在蘇聯高層有着絕對的威望,有“政治雙胞胎”之稱的季、加二人也是搞政治鬥爭的老手,在這一輪交鋒中,局勢對斯大林十分不利;關鍵時刻,布哈林站了出來。
客觀地講,單論政治才華,布哈林在人才濟濟的蘇聯高層或許排不上號,但説起經濟建設,他可是正兒八經的專家。他出生在莫斯科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中,從識字開始就對閲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5歲時已經能夠背誦不少作家名作。布哈林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成績也十分出色。中學階段,他接觸到了馬列主義,很快就投身到浩浩蕩蕩的無產階級革命之中。1906年,布哈林成為了一名布爾什維克者。
1920年初,布哈林的著作《過渡時期的經濟》出版,他在書中作出的闡釋對蘇維埃政權初期的經濟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此書被列寧視為圭臬,當然了,為了迎合時代背景,布哈林有意識地否認了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等在經濟過渡時期的重要性。好景不長,當年,蘇俄正嘗試由戰時共產主義轉向新經濟政策,托洛茨基對此十分牴觸,挑起了一場有關對與錯的討論。布哈林在這場討論中主張討論雙方調和矛盾,列寧對此非常不滿,嚴肅批評布哈林犯了“折衷主義”錯誤,是“最惡劣、最有害的派別活動的幫手”。
布哈林站在兩派中間,並不是因為他為人圓滑。當時的他理論水平很高,但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能力很差。被列寧痛罵後,布哈林很快就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1921年春,他開始鼎力支持列寧,聲稱“誰不考慮事變的運動,誰不考慮特殊的情況,誰就提不出理論上和實踐上正確的東西。”除此之外,布哈林還是共產國際的主要領袖之一,列寧對這條臂膀能耐十分清楚,他在政治遺囑中指出了布哈林的錯誤,但同時也重點強調:“布哈林不僅是黨的最可貴和最大的理論家,他也應當被認為是全黨所喜歡的人物。”
當托洛茨基集團挑起討論後,布哈林立馬把自己擺在了最前線。他一連出版了數部著作,對託派的錯誤觀點狂轟濫炸。同時,布哈林還提出了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系列建議,如農業與輕重工業協調發展、合理控制農業集體化的速度、結合蘇聯實際情況以避免盲目追求經濟指標等等,這些為他贏得了極高的政治聲望。一時間,他在蘇聯國內的風頭壓過了斯大林,後者毫不吝惜地高呼:“我們應當支持且永遠支持布哈林。”
托洛茨基集團的存在令布哈林成為深受斯大林青睞的心腹,當託派瓦解後,兩人的關係迅速出現裂痕。1928年初,為了完成收購糧食的指標,蘇聯高層做出指示,不惜動用極端的手段。用托洛茨基的話來説,那種狀況就像是“對待殖民地一樣對待農村”。為此,布哈林公開提出質疑並多次重複自己的主張,在契卡領袖捷爾任斯基的支持下,布哈林從一開始便佔據了優勢。巧合的是,僅僅在8個小時後,捷爾任斯基在講話中發病猝死,這一意外成了蘇聯歷史的一大拐點。隨後,支持快速工業化的瓦列裏安·弗拉基米羅維奇·古比雪夫接管了契卡。
1928年11月,許多人在高層會議上質疑了布哈林的做法和主張,提出“應當派人監督他的工作”;次年4月,斯大林在聯席會議上點名批評布哈林,把他同李可夫、託姆斯基等人一併歸為“機會主義集團”。1929年11月,布哈林失去了所有的重要職務。從權力之巔到完全失勢僅用了1年的時間,蘇聯高層的政治鬥爭之慘烈,實在是令人背後發寒。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布哈林似乎就已經預料到了自己的結局。他一早便寫下一份政治遺囑,令妻子熟背後將信件燒燬。他對這一屆蘇聯領導人失去了信心,他拜託妻子,如果能等到下一屆領導人上台,一定要將自己的政治遺囑宣揚出來。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為自己洗刷冤屈。不過,那一天有些姍姍來遲:1938年3月14日,年僅49歲的布哈林被秘密處決;直到半個世紀後,他才得以恢復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