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者桓温錯失軍事奇才王猛

因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前後相繼的帝國曾經在這裏建都,所以南京歷來有六朝古都之稱。
北伐者桓温錯失軍事奇才王猛
六朝古都
《長江岸邊説六朝》
(東晉)
錯過了王猛,錯過了成功。
播音:江蘇健康廣播 郭郭
南京外國語學校 莊子青
在東晉人心中,中原淪陷是抹不去的痛。桓温一生有三次北伐,總的口號也可以説成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因為北方大部分地區漢人被少數民族人奴役,在皮鞭下顫慄哭泣。桓温要做漢人的“救世主”,重現西晉榮光。
先説第一次。354年二月,也就是王羲之蘭亭集會的第二年,殷浩被廢了,不久,桓温領兵北伐。
目標:前秦的都城長安。
原因:1、曾是西晉末年的都城;2、前秦的苻氏是氐族人,剛立國4年,力量比較弱,桓温一直主張先易後難;3、蜀國已經攻下,大後方是安全的,萬一有不測,也能全身而退。
兵力:4萬人。
路線:從江陵(今湖北荊州江陵縣)出發,到達襄陽,沿漢水逆流而上,穿過今天的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直指關中平原。
前秦皇帝苻健派了5萬人嚴陣以待。與伐蜀一樣,晉軍前半程勢如破竹,很快攻下了通往關中的要隘武關,如同迅速突破了中場防線,挺進到前半場,又是一路橫掃,逼近對方“禁區”,到達藍田(今陝西藍田西)。
此處有個關隘稱為藍關古道,是前秦抵抗晉軍的最後一處要塞。
400多年後,唐代大詩人韓愈被貶潮州,途經藍關時,留下了名句: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雙方在此大戰,殺聲震天。前秦苻生異常驍勇,單人出入晉軍中10次,斬殺東晉將領10多人。桓温親自督戰,驚險慘烈。經過殊死搏殺,大獲全勝。
前秦軍無路可退,悲壯地齊集長安城,等待和東晉軍進行最後的決戰。
四月,桓温軍到達長安東面的灞上(今白鹿原),前方長安的城樓已能清晰地看到,連守城士兵的臉容都隱隱可見。
成功就在眼前,夢想似乎伸手就能觸摸到。
周圍的郡縣聽到消息,對西晉的懷念湧上心頭,紛紛跑到桓温大營,要求歸降。桓温發佈公告:請大家不要慌,正常生活。
316年,長安被匈奴人攻陷,西晉滅亡。彈指一揮間,38年過去了。無數的漢人如同一直被關在牢獄中,終於盼到了前來營救的親人。大門就要打開,能看到久違的陽光、家鄉的親人。
老百姓抑制不住心中激動的心情,爭相拿出家裏的肉、酒,犒勞桓温的大軍,老人們流着眼淚説:沒想到活着還能再見到官兵!
就在此時,桓温卻停下了腳步。
士兵們焦急地等待進攻的命令,然而寒風吹過營地,聽不到戰鼓的聲音,只有令人窒息的沉寂。
猛將薛珍疑惑不解,面見桓温問:成敗在此一舉,還要猶豫什麼呢?
桓温揮揮手讓他離開。
薛珍又等了很久,大軍的旗幟依然在靜靜地飄着。薛珍氣憤之下,不等命令,率領本部人馬強渡灞水,斬獲大批敵人。但看不到桓温的援軍,難以維持,只好撤回。
這一等,竟然3個月過去了。
由於長途遠征,東晉軍隊的糧庫漸漸空了,南方的補給還沒有送到。桓温原來有個計劃,收割當地的麥子作為軍糧。但前秦早已料到這一着,提前堅壁清野,把麥子都割光了,關中千里荒蕪。
前秦軍也搞不清楚桓温在搞什麼名堂,壯着膽子主動出擊。雙方在白鹿原大戰,晉軍大敗,被斬殺1萬多人。
悲觀的氣氛已開始籠罩晉軍,桓温擔心全軍覆沒,下令退兵。
苻健狂喜,命令前秦軍全力追擊,最初的恐懼感煙消雲散,都恢復了鬥志,個個如猛虎出山。雙方交戰多次,東晉軍節節敗退,又損失1萬多人。
退到潼關之後,憤怒的薛珍當眾指責桓温過於慎重。桓温無言以對,下令將他誅殺。
九月,桓温率領部隊撤回到襄陽。損兵折將,沒有獲得尺寸之地,第一次北伐就這樣令人遺憾地結束了。
桓温錯過了建立不朽功勳的大好機會,也錯過了一個人,那就是王猛。
王猛出生在青州北海郡劇縣(今山東壽光)。北方大亂後,他一直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家裏很窮,他靠販賣畚箕聊以餬口。但他為人沉穩,胸懷大志,到哪裏都勤奮苦讀,常常自比諸葛亮。
有一天,王猛遠到洛陽賣貨,來了個顧客,説:我願意高價買你的畚箕,但是身上沒有帶錢,你願意隨我回家拿錢嗎?
王猛本來也賺不了幾個錢,就跟在這個人後面,一路曲曲折折,不知不覺走進了一座深山。突然抬頭,看到一位鶴髮童顏的老人,周圍有幾十個人侍奉。王猛連忙向老人作揖,老人説:王大人,您怎麼能拜我呀!
説完,給了他10倍於常價的錢,還派人送他回去。等到出了山,王猛回頭一望,原來是茫茫的嵩山。
有了這次奇特的經歷,王猛堅信自己能如鯤鵬展翅,一飛沖天。從此隱居華山,靜觀風雲變幻。
桓温駐兵灞上時,王猛來到桓温大營。桓温讓他談談對時局的看法。
王猛旁若無人,大庭廣眾下,一面捉蝨子,一面縱論天下大事,滔滔不絕。這就是成語“捫蝨而談”的由來。
桓温大驚,認定他是當世奇才。
為了試探他的實力,問:我奉天子之命,率領10萬大軍來討伐逆賊,關中豪傑卻不起兵響應我,這是什麼原因呢?
王猛答:長安近在咫尺,而你卻按兵不動,大家摸不透你真實的意圖,所以不來。
桓温沉默無語。過了很久才説:江東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
當即留他在軍中,任命為軍謀祭酒。(類似於參謀長)
等到桓温敗退時,請求王猛一起隨軍南下。王猛沒有同意,和桓温告別,回到了華山。
第一次北伐雖然失敗了,但留下了兩個疑問:第一,桓温為什麼不敢全線壓上,做最後一搏?
一般認為有幾個原因:1、桓温自説有10萬人,其實只有4萬,前秦大致也剩下4萬人左右,但以逸待勞、背水一戰。桓温很清楚根本攻不下長安。就算僥倖攻下,東晉軍必定死傷大半,不僅守不住前秦的廣大區域,順利回南方都難以預料。2、東晉內部支持他的人太少了,所以南方的糧草供應不上。3、他北伐只是想向朝廷示威,贏取名聲,並不想過多地消耗實力,只要軍隊掌握在自己手中,失敗對他來説無所謂。
還有一種可能,他43歲了,35歲那年他破釜沉舟、孤注一擲滅蜀的勇氣,已經漸漸遠去,萬事只求穩妥,也許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
第二個疑問,王猛為什麼不跟着他?
也只能根據猜測。1、王猛看出了桓温有不軌之心,但並沒有縱橫天下的英雄氣概,剛愎自用,不是知音。2、東晉內部士族掌權,矛盾重重,自己只是一個寒士,到了南方不可能有所作為。
所以他寧可選擇等待。回到華山後,他的師傅説:你和桓温怎麼能夠同朝為官,在這裏自可得到富貴,何必遠去?
王猛最終等到了命中的貴人。桓温並不服輸,北伐還在繼續。
(未完待續)
北伐者桓温錯失軍事奇才王猛
著名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他的《利瑪竇中國札記》裏這樣寫道:“很難確定這城牆四圍的全長。當地人講了一個故事:兩個人從城的相反兩方騎馬相對而行,花了一整天時間才遇到一起。”
利瑪竇筆下的這座超級都城就是南京明故宮。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利瑪竇在訪問了北京故宮之後,還特地把北京和南京的故宮作了一番比較:“此一城市之規模,其房舍之佈置計劃,其公共建築物之結構,以及其防禦工事等,均遠遜於南京““論秀麗和雄壯,這座城市超過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
明故宮,又稱南京明故宮、南京紫禁城,是明北京故宮的藍本。佔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現位於中山東路南北兩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的科學測量也發現,北京故宮佔地面積是72萬平方米。而《南京明故宮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12-2032)》方案上顯示,南京明故官遺址保護範圍總面積為101.25萬平方米,比北京故宮整整大出29萬平方米。可惜的是,明故宮現在只剩下殘垣斷壁,還在向我們傾訴着當年的輝煌。
明故宮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其址位於原集慶城外東北郊,初稱“吳王新宮”,後稱“皇城”。明故宮殿宇重重,雕樑畫棟,氣勢輝煌,曾作為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皇宮,長達54年之久。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故宮才正式結束王朝皇宮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駐守,地位十分重要。明故宮的主體建築基本上是依據《禮記》、《考工記》及封建傳統的禮制來佈置的。不過明朝在規劃宮殿時,一方面繼承了前代宮殿的佈局方法,同時結合實際需要做了一定的改變,例如在三朝制度方面,唐宋宮殿的三朝都是各自獨立成組,而明朝則三殿同在一個三級的工字形台基上。
現在遊客能參觀到的明故官主要集中在明故宮遺址公園和午朝門遺址公園內。
北伐者桓温錯失軍事奇才王猛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15 字。

轉載請註明: 北伐者桓温錯失軍事奇才王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