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勸降太平軍,其弟卻為一己私利殘殺忠王,釀成一樁歷史謎案
884年(同治三年)7月,天京城(今南京)裏外烽煙四起,地上到處是太平軍和清兵的屍體,只有一面殘破的太平軍軍旗在腥風血雨中搖曳,鎮守天京多日的太平軍終因寡不敵眾,孤立無援導致城池失守。
僥倖突圍出來的忠王李秀成回望淪陷的京城一臉悲壯,慌亂撤退時與大部隊走散,孤身一人走到了江寧縣方山腳下,他又餓又乏,躲進了一個村民家中。
李秀成畫像
不久清兵便追擊而至,這位村民為保全一家人的性命,向清兵告發了李秀成,這位為太平天國立下赫赫戰功的一代忠王,就這樣落入了清軍之手。
清軍統帥曾國藩與其弟曾國荃得知李秀成被捕,欣喜若狂。曾國藩主張勸降李秀成,他心想只要忠王易幟於我,那麼剩餘的太平軍的人心便可瓦解,到時即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但是其弟曾國荃卻利益燻心,他早就聽説李秀成身上的佩劍是一柄價值連城的龍泉寶劍,此劍年逾千古,削鐵如泥,而且劍柄上還鑲嵌了100多顆波斯鑽石。
曾國藩畫像
曾國荃求劍心切,於是私自提審了李秀成,卻從李秀成口中得知,他佩帶的兵器只是一把帶皮鞘的鋼刀,這把鋼刀還是征戰江南時從清軍手中繳獲的戰利品,普普通通,並無價值。曾國荃不信,又派親信去清查李秀成的隨身物品,依然一無所獲。
欲得寶劍的美夢破滅,曾國荃氣急敗壞,在他的極力呼籲之下,1864年8月7日,李秀成被曾國藩下令處死,年僅四十一歲。忠王死後,他佩帶的寶劍也就成為了歷史謎案。
曾國荃畫像
暑寒易節,斗轉星移,時光不知不覺過去了一個多世紀。1981年春,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柯文蘭博士受邀來我國訪問,並參加了太平天國金田起義130週年學術討論會。會議上他拿出隨身帶來的一把寶劍,向與會的學者介紹説,眼前的這把寶劍就是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佩劍。此劍身長二尺七寸,劍背呈烏青色,劍刃鋒利無比,寒光逼人,但劍柄上並未鑲嵌任何鑽石,只是用銀絲纏裹,護手劍肩上鐫刻着“忠王千歲用劍”六字小楷。
在場的研究太平天國的中國史學家們都驚詫不已,因為在此之前,雖然有史料曾記載過忠王李秀成佩劍等遺留物的信息,但國內從無一人看過實物。為了慎重起見,與會專家對柯文蘭博士手中的寶劍作了仔細考證,結果證實了該劍確係忠王生前佩劍。
李秀成佩劍局部
然而這件珍貴的太平天國文物是怎麼流失到海外,又是怎麼失而復得的呢?原來,曾國藩統領湘軍在鎮壓太平起義軍的同時,還得到了英帝國洋槍隊的幫助。1864年春,清軍在洋人的支持下,向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發起了猛烈進攻,蘇南重鎮蘇州、無錫、常州先後失守,到了初夏時,太平天國的大本營南京也陷入了清軍的重重包圍,形勢危急。
李秀成臨危受命,負責指揮守城戰鬥。一日,他把自己的堂弟李世賢召來,解下身上的佩劍,命他以此劍作為令劍去江浙等地督戰,凡有不從調遣者,可用此劍就地斬首。
英帝國洋槍隊
李世賢接令後帶兵出城,剛剛走到溧陽,守城的太平軍頭領吳人傑趁機獻城,向清軍劉銘傳部投降,為了獻媚清軍,吳人傑又殺害了李世賢,取下忠王寶劍送給了劉銘傳。
劉銘傳得到寶劍後欣喜如狂,只是好景不長,這件事不知怎麼傳到了英國洋槍隊指揮官戈登的耳朵裏,戈登厚顏無恥地向劉銘傳索要寶劍,劉銘傳豈敢得罪洋人,只好將寶劍送給了他。戈登回到英國後,把這柄寶劍作為珍貴的戰利品收藏了起來,忠王寶劍就此銷聲匿跡。
1869年,英國對蘇丹發動了殖民戰爭,戈登奉命遠征,結果戈登在一次戰鬥中被蘇丹地方武裝打死。戈登一命嗚呼後,他的幾個兒子對文物一竅不通,把家藏寶劍以350英鎊的低價賣給了倫敦文物商人,後來又幾經易手,最終被柯文蘭博士發現。
李秀成佩劍
柯文蘭博士是一位研究東方歷史的英國學者,他曾對近代英國侵略中國的行徑發出過強烈的批評,所以,趁着來中國做學術訪問的機會,把這柄極具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忠王佩劍送回中國,使它迴歸了故土,現如今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